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如何理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汉语成语,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相关内容
-
少年中国说(节选)2段翻译
少年中国说(节选)2段翻译,,《少年中国说》第2段翻译: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
-
温暖你温暖我作文
温暖你温暖我作文,, 清冷的月光下,折射出我孤单的背影,月光将影子一点一点拉长,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你的身影如一道阳光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照亮了我的世界,从此,我不孤单。你是我上初中的班任兼语文老师,第一次见到你,心里只有害怕,你看上去很严厉,在你的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妈妈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从此,我便像个易碎的玻璃,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没人敢在我面前提“妈妈”,否...
-
不自由毋宁死拉丁语
不自由毋宁死拉丁语,,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赏析:这篇演讲开始时语调舒缓,但随着演讲的进行,调子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峻急,态度越来越激烈...
-
房和屋的区别古代汉语
房和屋的区别古代汉语,,“房”和“屋”的区别 在古代,房和屋是分开来用的,当然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房”跟“屋”意思差不多,住人或放东西的建筑物。但一间屋比一间房面积要大。 房,古代宫室中供人居住的房间,位于堂之后,室之两侧。在室之东者为东房,室之西者为西房,又叫右房。东房、西房都有门与堂相通,东房后部还有阶通往后庭。后来,住宅内凡是居室皆可称房,而这与上古的房专指东房、西房不同。屋,本义是幄,...
-
不自由,毋宁死的意思
不自由,毋宁死的意思,,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赏析:这篇演讲开始时语调舒缓,但随着演讲的进行,调子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峻急,态度越来越激烈。从修辞角度看,这与大量使用排比、反问、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达手法有...
-
齐桓晋文之事1-14段
齐桓晋文之事1-14段,,1-14段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
-
齐桓晋文之事论证思路
齐桓晋文之事论证思路,,论证思路: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
-
不自由,毋宁死前一句
不自由,毋宁死前一句,,我不知道别人将选择怎样的道路,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原文节选:先生们,他们说我们势单力...
-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亚,...
-
不自由毋宁死现代解释
不自由毋宁死现代解释,,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
-
司马光诚信卖马的故事
司马光诚信卖马的故事,,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司马光诚信卖马的故事。有一次司马光撒谎,就被父亲给责怪了一顿,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说过谎,所以可以看出司马光在家里受着很严格的教育。司马光卖马这件事就能看出他的教育很成功,司马光让自己的仆人去把自己的马卖了,但在卖马之前他有一个前提,一定要告诉买马的人。他的马比较老,然后毛是黄色的...
-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历史背景:18世纪中叶,北美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政府软硬兼施,采用各种手段,力图...
-
齐桓晋文之事教育民众
齐桓晋文之事教育民众,,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整理,,1、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是如下: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2、中心思想: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3、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
-
不自由毋宁死中英对照
不自由毋宁死中英对照,,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原文节选:先生们,不用再徒劳地试图缓和事态。各位可以高喊和平——但和平并不存在。事实上战争已...
-
不自由毋宁死拼音
不自由毋宁死拼音,,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亚,...
-
齐桓晋文之事4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4部分,,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赏析: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
-
塬上童年读后感作文400字
塬上童年读后感作文400字,,1、塬上童年主要讲了乡间孩童嬉戏的童年岁月,描绘了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塬上全景风情画。文本中,淡淡的哀愁与温暖交织在一起,充满着迷人的气息。与会专家认为,这部作品在写实、细节上的出色之处,正是引起情感共鸣的前提,也透露了作者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2、《塬上童年》体现了客观性与诗意性、科学精神与文学精神的和谐相融,在时代精神、文化蕴含、语言质感等方面,都体现出长篇小说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