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的意思

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

赏析:这篇演讲开始时语调舒缓,但随着演讲的进行,调子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峻急,态度越来越激烈。从修辞角度看,这与大量使用排比、反问、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达手法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使用精练而富有鼓动性的名言警句分不开,尤其是演讲的最后一句话,"不自由,毋宁死",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把演讲推向了高潮,给听众深刻的印象。这一警句当时不胫而走,深深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斗争,而且两百年来家喻户晓,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在议员中,主张效忠英国的人虽有,但只是少数。对这极少数人,要靠言词来打动他们,使他们转变立场,几乎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主张与英国妥协、避免武力冲突的议员较多,这部分议员是争取的对象。他们主张和解,反对战争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英国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二是认为英国武力强大,自己势单力薄,万一战争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亨利看得很清楚,他的演讲就是针对着保守派和温和分子的,因而演说在内容上紧紧扣住上述两点,一步步详细阐述,一段段逐层批驳,最后归引到结论上来:"唯一的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演说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亨利的政治策略,也说明了一篇演说的结构,要受到演讲者追求的政治目的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