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中国诗的特点。
3.了解文章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方法。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年),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深造,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作出了卓越成绩。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见,他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其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钱钟书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精髓(suǐ) 蹴(cù) 鸢(yuān)
颦蹙(pín cù) 卓然(zhuó) 数见不鲜(shuò)
2.字形
不了了之 逍遥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3.词语理解
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
卓然:卓越。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二、课文详解
本文通过对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比较,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本质上并无两样。同时批判了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并希望中国诗能带给听众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课文总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他不能……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一句意思是,如果只会欣赏本国诗而不研究外国诗就不能真正地研究好本国的诗歌,说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2段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诗是早熟且早衰的。诗的发展一般是由史诗到戏剧诗再到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根本没有史诗,抒情诗的精髓与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却异常早。
第3段说明中国诗短的特点。为突出其短,作者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中国诗比作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接着,又用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轻鸢剪掠”在文章中的含义是:比喻中国长诗比西方诗的中篇诗体还轻捷简短。“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的意思是指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结合:诗体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意思是人要看得远,一般要把眼睛眯起来,用来比喻简短的诗并不妨碍悠远意味的表达。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而引出下文对中国诗的暗示性的论述。
第4、5段则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作者旁征博引,先连引4句名言说明什么是暗示性。然后边析边引,用了12个例子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特点。
第6段论述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先用两个比喻(“蛛丝网之于钢丝网”,“乐队合奏”和“吹芦管”)阐明中国厚重诗的比重低,音调比较单薄,形象生动,准确贴切。然后又从语言的本质上探究了中国诗斯文的原因。用了几个对比,展示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形象而鲜明。
第三部分(第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7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作者以退为进,先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的所谓差别只不过是中国诗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罢了。然后就选择两类典型的诗以证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8段进一步阐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无甚差异,并告诫听众不可轻信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所以”,说明后面的结论是建立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在本段中,作者以“他乡遇故知”和出门旅行作比喻,反复强调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并顺带对某些大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提出了批评。让“哈巴狗”“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风趣幽默地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病人上床”“浪荡子回家”则比喻研究外国诗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本国的诗歌。
整合感悟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分析了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异同。作者的论述不仅使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诗歌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而且也给我们分析不同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附钱钟书对“中西比较”的态度:
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著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本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也印证了他在别处对所谓中西文化比较的激烈否定。
三、技巧鉴赏
作为一篇演讲稿,本文具有中心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特点。
这首先表现在它的举例翔实、分析透彻上。如在第4、5段中,作者先借助别人对诗的评论明确观点: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然后旁征博引,用了12个例子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是一味地罗列事例,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阐明观点,在分析中得出结论。
其次是字里行间透出学者式的幽默和睿智。如对中国抒情诗出现的异常之早,作者称之为“早熟”;把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称为怀孕的静默,使得文章幽默又耐人寻味。
作者还善用比喻说理。如为说明中国厚重诗的比重比西洋的低,作者打了个比喻:“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比喻通俗易懂,又富于形象性。又如,为阐明诗体与诗心的关系,作者以鞋子与脚的关系作比喻。这些比喻既不落俗套,达到了形象说理的效果,又不乏幽默感。
四、合作探究
作者说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阐明你的观点。
明确:对于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的异同,是见仁见智,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