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试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诗句,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教学方式:诵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归纳法,启发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教学方式:诵读法)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二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