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3-12段描写了那些景物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用了复沓、跌宕的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景手法。

描写的景物:芦花(清白),柳影(斑驳),虫唱(寂寥),夜月(残缺),钟声(寂寥),浓茶(苦中带些悲伤),破屋(陈旧,沧桑),蓝色、白色的牵牛花(给人冷清之感,可从色系来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