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意思: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相关内容
-
出师表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出师表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
-
出师表为什么多次提到先帝
出师表为什么多次提到先帝,,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
-
出师表表达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一句
出师表表达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一句,,出师表表达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
-
出师表写给谁的
出师表写给谁的,,写给刘禅的。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出师表》主旨:全文表达了诸葛亮想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忠心与赤诚...
-
张衡传出自
张衡传出自,,《张衡传》 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
-
出师表800字读后感
出师表800字读后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想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 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
-
陋室铭对比的句子
陋室铭对比的句子,,1、最突出的对比句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另有: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还有虚实对比。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原文全文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
出师表哪个年级课文
出师表哪个年级课文,,出师表是九年级的课文。《出师表》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
-
卧薪尝胆范蠡
卧薪尝胆范蠡,,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
-
张衡传停顿划分
张衡传停顿划分,,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登泰山记停顿划分
登泰山记停顿划分,, 可/以/一战再而衰,三/而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励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媚妻/有遗男今/天下三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
-
出师表一共有多少个字
出师表一共有多少个字,,《出师表》全文加标点一共738个字。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
-
张衡传人物经历
张衡传人物经历,,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
-
出师表郭攸之怎么读
出师表郭攸之怎么读,,“郭攸之”的读音为guō yōu zhī,声母为g、y、zh,韵母为uō、ōu、ī,声调为第一声、第一声、第一声;郭攸之,字演长,生卒年月不详,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三国时期蜀国重臣,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
-
出师表默写常考的句子
出师表默写常考的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
-
桃花源记45段翻译
桃花源记45段翻译,,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
-
出师表一句一译
出师表一句一译,,《出师表》白话译文: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
-
张衡传第一段概括
张衡传第一段概括,,第一部分(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张衡传》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