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800字的文学短评

全词风格豪放,气势雄壮,境界辽阔。在表现手法上,善用丰富的想象,构思成奇特的意境,将写景、咏史、抒情、言志,有机结合在一起,有较强的概括力,表现出一代大家之手笔。上阙开首两句,景人并出,展现了一个气势豪迈、雄伟壮阔的境界,引动无限兴亡之感。接下写山、写水,以“故垒”二字把读者带入历史兴废的怀古意境之中。“穿”、“拍”、“卷”三个动词,生动写出石、浪和形象,很具活力。“江山”二句,承上启下,由景转人,引出英雄周瑜,词意不断,极见功力。下阙以“遥想”二字,转向具体怀古,塑造出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随即盘旋而下,由古及今,从人到己,道出有志难伸、事业无成的悲恨之情,思想由开朗转入低沉,终于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喟。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