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文学短评

郁达夫《故都的秋》以一种饱含感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副极具个性的北方秋景。所有的话,都是一种深情的话语。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色、声调、风姿无不反映出作者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具体现在四个方面:

1、独特的故都情结:在开头,作者“不远千里”到北平,只是为了“品尝”一下“故乡的秋天味道”。“饱尝”而非“浅尝”,足见作者对故乡的秋天的喜爱。郁达夫在北平没有久居过,但他对北平却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家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2、独特的平民意识: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在下雨天的时候,用一种“慢条斯理的语调”谈论着秋天的雨,此时的笔调是轻松的,表明作者也想像平民百姓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3、独特的“悲凉”心境:本文所表现出的“悲凉”特色,在作家心中呈现出一种富于内敛的色彩。作家在创作牵牛花时,“认为以蓝、白之为佳”,不但表现了对颜色的喜好,而且还表现了一种淡漠、冷漠的心态。郁达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饱受着颠沛流离、痛苦不堪生活。因此,在这一刻,“悲凉”已经是诗人对故都的赏秋心态和作家丰富的生命体悟的结合。

4、独特的人文素养:在文章的后半段,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今中外有关秋词的注释,以及对其论述。郁达夫是一位被中国文化所浸染的学者,他将自己对“故都”的独特体悟与中外名士的诗词融为一体,笔锋纵横,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对秋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