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激荡三十年

透过《激荡三十年》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读完后只觉得心潮澎湃,透过这本书看到了一个时代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一座座大厦在一夜间崛起却又在朝夕间轰然倒塌,一个个传奇人物在一夜间声名鹊起却又在眨眼间狼狈离场…

我想唯有真实,才能穿透历史。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谁不可挡。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题记

沧海横流,历史从来浩荡向前。

浩浩荡荡的三十年走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奋起,勇立在改革潮头的弄潮儿们在拼搏中奋进,这三十年催生了一个时代的伟岸和壮观,也滋养了无数新的可能性。

历史中的人物大体可以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大人物,一类是小人物,大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小人物体现了历史的真实。周冠五、任正非、柳传志、郑元中...这些时代的弄潮儿们对于很多人而言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或者是名字背后隐含的一段传奇故事而已。但是在这一刻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传奇人物背后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生机勃勃,气势恢宏的时代。即使在体制的束缚约束下,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撕开的口子,就有源源不断的顽强生命喷薄而出,也是这些顽强的生命才促使了中国今日经济欣欣向荣的态势。他们由一群人发展到如今的一代人。时代在他们身上烙下的痕迹、赋予的责任,是在这个充满机遇而又充满起伏的特殊时期里才能酝酿出的时代缩影。步鑫生就是这群小人物中的一个。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衬衫厂厂长变为全国学习的楷模,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步鑫生热”,耀眼的典型光芒让步鑫生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得的发展机遇,不过他显然不懂得如何掌握,在光环中生活的日子,似乎让步鑫生渐渐迷失,被免职后的他四处奔走,终究也隐匿于人群。“最后的神话”光芒褪尽,凝成一枚虽不甘心却终究被淡忘的“改革化石”。步鑫生就像中国经济改革之路上一群人的缩影,他们努力的想要突破经济体制的束缚,想走上一条改革之路,可当国家政策真正惠及时,他们又如同迷路的羔羊,迷失在改革路上。在耀眼的光芒中迷失,在历史的河流中被淹没,化作改革路上一颗不起眼的化石。在越耀眼的光芒中能守住初心的人,才能砥砺前行。

喜欢陈春先的一段话:“我觉得每一代人只能做他当时认为对的事情。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了这件,也许就要放弃那一件。我做事从来不后悔,即使做了较为愚蠢的事,也不后悔,因为时间总是往前走的。”或许陈春生不是一个优秀的经营者,但他于这个特殊的时代而言是一个领域的开拓者、引领者。读到他应该被长久的纪念,互联网上有一个专门的陈春先纪念网站,除了几个知情人,那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网站,又未免感到心酸。正如他所说,时间总是往前走,可是被遗忘的人太多。那些该被铭记的人,被时间的枷锁困住,被历史的尘埃蒙住,往昔光芒不在,只能在一些隐秘的角落偶尔被翻开谈及。我们探寻的太少,所以知道的愈少,所以无知。

80年代的中国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很像是一个魔方:出路明明是有的,但是,现实就是有点乱,让人理不出一个头绪。

长春的君子兰事件,江浙地五针松的事件,荷兰的郁金香事件,被看做是贫穷日久的底层民众对财富渴求的一次妖魔性释放。中国人民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国经济改革在某些时刻陷入迷茫的境地。不过,这些迷茫仿佛是一剂催化剂,它催促着经济的改革,催生了日后真正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1985年,中国大小工厂都在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引进外国二手的工厂设备。可以说,设备引进热潮,对后来中国的公司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实力对一个民族工业发展、经济建设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同时引进热也造成了浪费和行业管制的失控,更让我们看到日后中国经济建设政策中“宏观调控”的显著作用,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也逐渐明晰。一群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可能性的人正沿着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勇敢前进,一个在探索中不断创造历史的民族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企业的生命力在不断生长,中国经济的探寻之路也越走越宽。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很像是一个魔方:出路明明是有的,但是现实就是有点乱,让人理不出一个头绪,那么九十年代的经济可以说已经渐渐找到了出路,头绪已经有了,可是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平坦顺畅。在某种程度上九十年代的经济与八十年代的经济有些相似,仍然在起起伏伏中谋求发展。

九十年代的企业如同少年青春期里的躁动,充满了生机活力的同时又夹杂着几分迷茫,但是仍然努力生长着。

拿“生命核能”事件来说,当时‘马家军秘方’被何伯权以1000万的高价获得了知识产权,之后又分别在湖南、西安、江苏等进行省级代理的独家经销权拍卖,共计拍卖价格高达1700万。在“生命核能”一役中,何伯权与乐百氏名声大振,此次炒作充分展现出中国市场的非理性疯狂,疆域的广袤、消费者层次的参差不齐,以及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推波助澜。同样,“飞龙、三株”等产品也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带来的是轰炸式广告理念在整个商业领域的迅速风靡,使得某些产品可以依靠一个灵感或一套策划而一夜崛起。我看到了这个时代如野草般疯长的对于金钱的渴望,这个时代充满了躁动和不安,但这份躁动不安中又不仅仅是对于金钱的渴望。想要改变这个时代的决心,想要创造自己帝国的滚烫梦想,想要在历史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欲望···都在这个时代产生了爆炸式的作用,他们共同推动着这个时代浩浩荡荡的朝前涌动着、发展着。

如果说像何伯权、刘家兄弟、史玉柱、张瑞敏等人跌宕的成长史像海的波涛汹涌一样让人心潮澎湃,内心狂热的话,那么也总有一种像海一样安静的力量让人平和下来,透过迅速发展的表象看到繁荣背后的阴影。

在我看来,有着“刁民”之称的王海就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这个看似有些混乱失去了理性的市场。从北京、南京、再到长沙和杭州各地,王海通过购买市场上的伪冒假劣产品,到工商局投诉要求商家提供更高的赔偿,这样的方式让王海迅速受益,短时间内获得了高达8000元的赔偿金,王海这样的行事方式让许多商场望而生畏,由此“打假英雄王海”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然而王海的聪明才智远不止于此,他借机创办了商业化的打假公司。有人估算,他这样的举措每年让消费者能够避免20亿的损失,之后他协助烟草专卖局取缔了北京最大的造假窝点;协助浙江技术监督局查处全国最大的假阀门案件;再到后来他起草《关于物业管理的立法议案》,创建非营利性的组织。王海最终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抓住了机遇,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在其中,另一方面是他个人的不断成长,从慧己到慧他人再到慧社会,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思想的不断进步与提升。王海的成长史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热情,富有理想的青年跌跌撞撞的奔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他的胸怀不仅有利益,也有情怀与责任,他在用自己的力量构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并且一点点付诸于行动之中。他用平和的力量让人们看到了经济迅速发展繁荣之下存在的疏漏,而他在用自己的力量揭露疏漏,弥补漏洞,他是随着这个时代一同成长的人物,平凡又伟大。

九十年代的到来,也意味着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企业已经由草创期迈入了成长的青春期,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在这十年中的成长期里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必须带动企业朝着职业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在经济浪潮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联想却陷入另一种境地,就好比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磕磕绊绊几次。而联想此时正陷入电脑业的寒冬之中,国际电脑品牌猛烈的冲击着市场,但国内市场的需求压缩导致联想一再滞销,企业成长乏力,“柳倪”关系恶化,就这样十年联想走到了一个动荡的路口,但令人庆幸的是联想在这次磕绊中站了起来。事实上,不仅仅是电脑行业收到了国际品牌的冲击,彩电行业中的“TCL”之战,重庆天府可乐的收购案,无一不揭示了当时国际化竞争来临之时,中国企业又面临着一种新的发展境况。然而九十年代的动荡远不止于此,97年邓小平去世,中国陷入悲伤;亚洲陷入金融风暴,中国未能幸免。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世界不再令人着迷”,中国经济发展遇冷,一股经济寒潮让中国陷入了低迷。

2000年的钟声响起,中国大地迎来了第一缕曙光这缕曙光照在了每个中国人民的身上。不得不说,在这20多年的摸索中,中国企业的发展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中国的经济力量也日益增长,这种崭新的面貌也让世界真正意识到:中国已经今非昔比!国企改革、企业重组、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申奥成功...这一系列的变化与成就,无一不让无数中国人心旌荡漾,澎湃不已。属于中国的时代在这三十年的探索中已经悄然而至了。

沧海横流,历史从来浩荡向前。在这创世纪般的30年里,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沉沉浮浮,望到了一个民族的跌跌撞撞,改革之路就如一个幼童般从懵懂走向青春年少再到如今的风华正茂。这份经历包罗万象,有汗水泪水血水,有蜜汁苦水狼奶。它催生了一个时代的伟岸和壮观,也同样滋养了世故丑陋和空虚。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确实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