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为什么要从谈人开始呢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美,即人的情感与对象形式共同凝聚的形象。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提到,“美不全在外物,也不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人生的美也是如此。“美之学,从本体论上来说,不是客观之物在何种因素上决定其成为美之学,而是何种因素上让我们感受到客观之物为美。”同样地,人生之美,不是“外物”在何种因素上决定其成就人生之美,而是在何种因素上我们感受到人生之美。人生的“外物”,比如性别,家庭,天赋等,是自身力量难以企及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较小。相反,“人心”——人生的态度在决定人生样态时就凸显其可塑性以及关键性。这就好比上帝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副命运之牌,每个参与者无法换牌、中止比赛,无论牌的好坏,所能做的只能是坦然接受,而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力打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牌。当然,不置可否,人生“外物”是人生大厦的基石,若将其完全抛弃搁置则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这无疑是哗众取宠。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总是要生存的,如果失去现实世俗的根基,即“外物”,理想信念将无以附丽,终究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罢了。但是,世上的人演绎着相异或相似的人生:家财万贯却空虚迷茫者有之,生活拮据却快乐充实者亦有之;天资聪颖而不负众望大有作为者有之,资质平平而出人意表功成名就者亦有之……由此可知,如何诠释人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生之“心”的选择。人生之“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框架和行动依据,好比康德认为的先天“时空”概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