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常识有哪些读后感

与其一直看手机不如读两本书, 于是闲来无事的我, 选了一些书来读。 其中选的一本《教育常识》 让我很新奇, 怎么会选择这样一本书。 而在回想很多教师教育的层出不穷和序言之后才明白这本书的重要之处。他所带来的知识绝对可以让你在教育方面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参透能力。

其书中, 有句话说到“现在看来, 当年那些丰富厚重的‘教育内容’, 还沉淀在心里的着实不多了。 果然如怀特海和爱因斯坦所言, 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 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是专门对失聪的孩子而定, 她们失去的听觉让她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和正常孩子比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她们对生活的认知有限, 但是她们还是最迫切的需要一个无论如何都可以让她们在与正常孩子同个老师的教育下在毕业以后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工作, 自力更生。 如果上课教授的内容与生活不达边, 这会让本来就与世界生活不协调的孩子难以接受,就算当时明白接受, 也不过转眼就忘。 就如书中所提到的沈从文。沈从文, 一个“只念过” 小学的人, 他所受的教育却没有滞留在小学。 他的“学校” 从教室内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而现实生活, 与其说是生活, 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无字书。 它和书本比不仅显得有生命活力、 更加丰富很多, 还会让人更加容易读透。 而对于听不到外界声音的学生来说, 她们本就与生活有偏离, 如果老师教的内容与生活不是很搭边会让她们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是什么意思。 因此, 就算她们当时理解, 回家后还是很难与家长邻居沟通, 因为她们没有贯彻, 只是理解表面意思, 很容易忘掉。 因此, 我个人认为, 首先在学校方面, 应该让所教授的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 即使是住校困难生也可以充分理解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内容。 其次, 就是家长也应该辅助老师, 多与老师沟通联系, 让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回到家中可以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 运用老师所教的字句, 成语和句式等方式来与孩子交流。

当把以上所讲述的运用当时运用到孩子身上去, 孩子才能够充分理解, 才会觉得生动有趣,才会让所学的知识体现出它的价值。 而书中“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 这一章节体现出了,老师要做个“有心人”, 只有多走进孩子的生活, 多和孩子交流, 才能随时随地通过娱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学到知识, 并能运用。 如此这样的知识才是有价值, 能让孩子记得最牢固。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像作者李政涛所希望的那般, 我们会在书中与他结缘、 和常识做伴, 感受理解着心灵共振的美妙声响, 开启我们根植教育常识的、 崭新的教育生活, 但是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一个标准结局, 却是无法达到, 因为这本书是作者透过生活所得到的常识。如序言所言“说到底, 这本书所讲的教育知识和常识, 首先是作者本人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对不属于教育常识的全部, 可能只是涉及了其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甚至有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另类及谬论, 但我还是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 我确认过并我认为有用的教育常识, 这是通过自己讲和讲自己中提炼出来的常识”, 这种通过个人经历, 体验, 思考, 筛选等慢慢悟出来的常识, 如此才显得有人情味, 有生活气息的感觉, 更加富有真实度。 他不拘泥于一个标准的答案, 生活是多变的, 即使在复杂的教育生活中也不会提供, 并且是很难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的。

作者所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只有把自己生活和这个思路连接后, 才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常识。这本书用轻松谈话的方式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 他是一本让我们可以反思教育乃至生活常识的书, 轻松易读懂, 也可称之为一本有趣又不乏味的书。 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能力。 无论是家长, 教育者及其他教育研究者们都因该去读, 不仅对自己有益, 对整个人生及家庭都是有益的。 因此, 不如来读读这本《教育常识》 为自己增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