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主要内容: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一个渔夫,偶然的机会,穿过桃林的尽头的一座山的山洞。发现了世外桃源,里面无论男女老幼,都怡然自乐,没有世间的纷扰与战乱,他们自称祖先是躲避秦朝的战乱而来此地,就再也没出去过了。渔夫在桃源住了几天就离开了,并沿途做了记号,告知当地太守。但无论是太守派的人,还是后来像南阳刘子骥那样的名士,想再次寻求这个世外桃源,却再也找不到了,再后来,就再也没人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了。

创作背景: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