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灵摘抄笔记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似乎总是被无形的枷锁锁住,有一些是锁在身上,让中国人做不得不做的事,说不得不说的话;有一些是锁在心上,让中国人不自觉地受到前人的影响,被“经典”所左右;还有一些是深深地锁在每个人得脑海里,让中国人的思想只会追溯过去,不会开拓未来,或者说只会把前人的思想钻研得更深,而不会对未知的世界探索得更广。

读完经典,掩卷而思,我十分震惊于中国灿烂的文化,同时也震惊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到底在千百年来,是什么锁住了中国人的心灵?到底是什么埋藏了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乃至于今天的科技滞后?在读了《中国人的心灵》之后,我心中隐约有了答案——那禁锢中国人的心灵的枷锁,便是惰性——心灵的惰性。

何为惰性?在我所说的惰性中,并不是指懒惰,肉体上不愿意将思想付诸行动的惰性,而是对封建礼教的过于尊重、对经史典籍前人思想的过于依赖,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过于满足。

孔子不懒,他周游列国宣扬思想,杏坛讲学弟子三千,哪一件是一个懒惰之人能做出的事?然而,他周游列国宣传的是什么?是仁,是礼。礼,及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将条条框框加诸人们身上,用礼来约束人们的思想,使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康。好一个社会稳定!在我看来,这正是孔子思想上惰性的体现!有了稳定不变规则,人们便可以不用再创新出新的东西,只需老老实实照章办事即可。孔子们是伟大的实践家,而终究不是哪怕小小的创新者。然而若是将稳定的规则打开,用法律的锁来锁住人们的身体,同时允许并鼓励思想的解放与开化,这样世界才会更宽广,视野才会更开阔。这是孔子们的惰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