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拗救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此联极有气势,“群山万壑”赴荆门而来,只为一人,仿佛去赴一场盛宴。诗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群山灵气,万壑也似乎鲜活起来,“赴”字极具神韵,极为生动而形象。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荆门一带层峦叠嶂,山势险峻。下半句笔锋一转,语气归于平淡,只是写王昭君先前所住的村庄还在,不觉让人感叹物是人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昭君的无限同情。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此联寥寥数字,道出王昭君的一生,又极符合史实,可见诗人炼字之功,“一”“连””独“”向“几字,将昭君远嫁时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青冢向黄昏“更是寂寞悲凉,大漠茫茫,思念茫茫无绝期。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诗人直指汉元帝的无能、荒淫、昏庸,毕竟和亲对于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王维曾有诗云:“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汉元帝只是通过一张图画去断定昭君的容貌,如此草率,而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寂静的月夜,传来清脆的环珮声,应是昭君的魂魄归来吧。昭君生前不能如愿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国,死后魂魄也要伴夜月而归,诗里饱含着诗人深深的悼念。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年以来,从悠悠的琵琶声里,人们仿佛还能听到昭君无穷的怨恨。诗人咏怀昭君,为昭君而悲,实则为自己而悲,昭君拥有落雁之美,却不为人识,自身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华不能为君所用,与昭君一样抱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