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概括
该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针对李世民即皇帝位后逐渐滋长起来的骄傲情绪和开始过分地追求享乐所写的一篇奏章。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作为一个国君应该经常考虑的十个问题。据说唐太宗看到这篇奏章后颇有感悟,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篇奏议放置案头,经常对照反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相关内容
-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学时...
-
谏太宗十思疏分层
谏太宗十思疏分层,,《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
谏太宗十思疏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特点,,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
-
谏太宗十思疏抄写
谏太宗十思疏抄写,,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 【朝代】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
-
谏太宗十思疏400字
谏太宗十思疏400字,,《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宋的一篇奏疏。文章一开始就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引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推举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我对这句的理解是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要理出清...
-
谏太宗十思疏通假字
谏太宗十思疏通假字,,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措词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 貌:指表面上。心:指内心里。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 下:居……之下。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权。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位置。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可行的意见。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
-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1、全文翻译如下: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2、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3、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
-
溜索字词拼音和解释
溜索字词拼音和解释,,探tàn视shì:看望,察看。 顷qǐng刻kè:是极短的时间。《溜索》的主要内容:记叙了主人公跟随驮队的领队借溜索过怒江的故事。全文具体描绘了驮队的汉子们借溜索过怒江、赶牛上溜索以及主人公自己过溜索的过程,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的姿态,以及作者对马帮汉子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之情。溜索是一种渡河工具,以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溜索的主要使用者为中国的怒族人以及秘鲁安第斯山...
-
谏太宗十思疏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注释,,谏太宗十思疏注释:1.长(zhǎng):生长。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3.浚(jùn):疏通,挖深。4.思国之治一作“思国之理”;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7.域中:指天地之间。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
-
谏太宗十思疏论点
谏太宗十思疏论点,,中心论点是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
-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
-
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
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1、从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观点。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体现民本观点。3、原文: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
-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公元580—643年),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
-
溜索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溜索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课文讲述马帮借助溜索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
-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人物形象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人物形象,,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 ),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
-
简短读书感言30字
简短读书感言30字,,1.读书可以让我们相信,我们得时常接受失望,去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重整旗鼓。2.我喜欢看朴实的平装书,没有厚重的外壳,随意抓在手里,躺在床上或是窝在沙发都可以,而精装书恐怕只有摆在书架上充当门面时才凸显了它的价值。这个画面里拿书的人一定要穿着随意舒适,一身职业装硬硬的坐在办公桌前,就会将意境大大减分。3.书是我的精神食粮,读书...
-
谏太宗十思疏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背景,,1、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作者魏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敢于犯颜直谏的政治家。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
谏太宗十思疏体裁
谏太宗十思疏体裁,,《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1.长(zhǎng):生长。2.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