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

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弱小的国家,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占领,形势十分危急。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答案:A。“国都被占领”错误,文中只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是郑“无礼于晋”和“贰于楚”。

B.第1段文字点出了爆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C.“辞曰”一句流露出烛之武因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的委屈和牢骚,说明他一度漠视国家的生死存亡。

D.郑伯对烛之武先检讨再劝说,可见郑伯诚恳且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答案:C。“漠视国家的生死存亡”错。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秦国不应伐郑的原因的一组是()①郑既知亡矣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答案:C。①表明郑国现状,④重提秦给晋的恩惠,⑥是郑伯对烛之武的劝说。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B.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C.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晋侯决定退兵,是因为晋侯不忘秦伯之恩德,恪守秦晋之好。

D.烛之武以利益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使得秦军撤退。

答案:C。更多出于利益考虑,不愿两虎相争,两败俱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送秦两座城池,但后来没有兑现。B.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在郑国不留一兵一卒,任凭晋国和郑国交战。C.佚之狐原来坚信秦伯退兵,没料到晋侯也撤围而去,这真是意外之喜。D.子犯权衡了秦晋之间的力量之后,对晋侯提出攻击秦军的建议。答案:A。秦伯撤兵之前,还在郑国留了人,目的是阻止晋军灭郑国;晋军撤围而去,也在佚之狐预料之中;子犯请攻打秦军,并未权衡利弊。

6.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的,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唐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经义考》)。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⑴第一方面:⑵第二方面:⑶第三方面:

答案:⑴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的根据的。⑵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⑶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