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后作业

《听听那冷雨》课后作业:

1、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其实文中并非仅仅从听觉一个角度去写雨,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去写?他借雨声雨景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艺术地运用了通感技法,用声光色味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雨景图。请从文中任选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入文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4、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颔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快从文中找出你喜爱的文段,背一背,写一写吧。

答案:

1、本文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受,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作者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和倾慕之情。

2、例如:“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是一幅有光有色、有形有声的屋瓦雨景画。这里的“湿湿”“温柔”是诉诸触觉的,“流光”“灰”“微明”“幽黯”是诉诸视觉的,“轻轻重重轻轻”“潺潺”是诉诸听觉的。作者把这几种感觉艺术地交融起来,使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感觉不能独立,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其次,作者在这里还运用了转位的手法,使原本诉诸听觉的刺激,却让视觉感官去接受,诉诸味觉的刺激,却让触觉感官去接受。同时利用譬喻,改变描写事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

3、文章运用古典诗文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例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引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既对文章的意境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底蕴。

4、背诵并默写优美的文段,可以提高鉴赏能力,也更便于积累和模仿。如:文章的第七自然段,“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窗外在喊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