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九下读读写写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藻饰(zǎo)、狡黠(xiá)、诘难(jiénàn);

滞碍(zhìài)、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4.学习《不求甚解》

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3)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②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③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