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300字观后感

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窦娥冤》这个故事了,但当时听到这个冤鬼复仇的故事时那种略带恐惧的快意却记忆犹新。上中学后,经过老师慷慨激昂的解读,窦娥在我的心目中成为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坚强女性,而今我为了作业再三读这部作品时,窦娥身上的光环开始逐渐消退。

我悲哀地意识到其实窦娥的反抗远没有取得胜利,她只不过是男权文化下的一个悲剧首先她被男性作家极力塑造成一个美丽柔顺、安分守己的理想女性典范,完全符合封建社会好女人的标准。《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代,当时封建礼教的磐石开始动摇,尤其是社会下层的百姓蔑视礼教,反封建伦理的举动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的社会氛围中,窦娥有改自己命运的资本,她也曾自叹自怜“莫不是字儿该载着一世忧,今也波生招祸尤”。然而最终窦娥依然选择了逆来顺受“我将这婆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辞须应口”。不仅如此,窦娥还被赋予了更高的男性价值尺度——自我牺牲的无私精神。公堂之上的窦娥虽然忍受着酷刑,却依然宁死不屈。但当她听到要拷打婆婆时,却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对方的皮肉之苦,“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当我冷静下来再读时,一股无奈的哀伤又涌上心头:窦娥本身的反抗是无果的。

如果没有她的父亲窦天章,她只能向人们昭示自己的冤屈,却无力为自己正名昭雪。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改变、勇敢的抗争只能借助男性力量才能取得胜利。关汉卿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男性价值理想寄托在作品中,在创作时,他的主观愿望就是希望表现出“男性的神奇和美妙”。

他笔下的女性再机智、勇敢,再富有反抗精神,她们仍然生活在男性世界的边缘,她们只能在边缘地带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