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有感

《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简单地说,《兰亭集序》一文,“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兴尽悲来”是主线 。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到一处山水胜地,或游赏或吟咏或畅饮,那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面对自然美景,人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会油然而生。对于那些善感的心灵更是如此。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的江南美景本来就足以诱人,更何况是会稽山阴,这里山灵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那天,天气又格外晴朗,天高地远,清风习习朋友们临流赋诗,一觞一咏快然自足。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开阔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展 现出一幅宴乐图。读文至此,我们的心也随之快乐地跳荡。作者在享受了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因何由乐而痛,由喜而悲呢?为什么忽然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呢?

一句话,就是在享受如此难得之聚会、难得之快乐后,作者更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面对此种铁一般坚硬、生冷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如果说,许多人因为生活中苦难太多,而觉得生命沉重到难以承当,便发出“人生实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悲叹,那么,王羲之却是因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难以长久延续才慨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彭祖也好,殇子也好,最终都要走完他或长或短的人生旅程,生 命只有一个终点,就是坟墓,想到这一点,真够让人心灰意冷了。但毕竟生命中还有美好的,比如朋友的倾心畅谈,山水间了无挂碍的云游,置礼法仪范于不顾的一次狂放。——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好事物,短暂的生命就显得很珍贵,而这些美好事物的难遇易逝,短暂而充满痛苦的生命就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其密度。”(王瑶语)去尽情享受这有限的生命。

这种悲伤就更增强了对生命中幸福的爱与贪恋,加强了对长生久视的企慕。所以,王羲之坚定地感到“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死就是生命的毁灭,怎么能“一”呢?长寿毕竟不同于夭折,怎么能“齐”呢?他并不是从“唯物论”的角度否定“一死生齐彭殇”。 王氏家族世代笃信 “五斗米道”,得道飞升是其理想,与老庄的那种清静无为自然格格不人。所以钱钟书先生冷峻的批评他是“以真贪痴而讥假清静”。文中的缠绵悱恻不过是贪恋而不得的怅惘而已。不过,作者对“生命永恒”的悲哀并不算是一种失败,靠了文字,靠了文字的流传,那追求之心或许能得到些微的补偿。“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皆止于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王羲之读到了已逝昔人的“嗟悼”,也正像他敏感地意识到的,我们这些千载后的“览者” 同样读到了他的“嗟悼”,并且真的“有感于斯文”。好像时间并没有使他化为尘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着那流动的一笔一画,我们似乎看到了千余年前那次非同寻常的文人雅集,似乎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吟咏、他们的悲叹。真的,好像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使王羲之来到了我们面前,于是,短暂的没有消失,变成了长久;旧的没有成为“陈迹”,而历久弥新。也许在这种意义上,王羲之对于永恒的追求是成功了。 我们这些后之览者不一定赞同他,更不一定要模仿他,但我们知道了,明白了,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以这样的方式生存过,思考过,歌过,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