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案例集

例子:李敖误解李商隐  

《读者》2003年第10期选有一篇台湾作家李敖的文章,题目为“床”。文中引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贾生》中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李先生对其中的“虚前席”就是两人在席上对跪,中间保持一段距离,表示是皇上尊敬知识分子。

按照李先生的理解,“虚”指“空着”的意思,“前席”指身子前面席上的空间,“虚”与“前席”构成动宾结构,意即彼此空着前面的一段空间对跪着。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其实,李商隐的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贾谊贬长沙,文帝召之回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前席”一词。从字里行间可知,“前席”是一谓词,乃“前于席”之意,亦即在坐席上向前靠近对方。李商隐诗,就是以此为典表示文帝当时的虚心与虔诚。

其中的“虚”应作“白白地”“徒然”解,与“可怜”相照应,表达了诗人对孝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遗憾与嘲讽。对李商隐这句诗,历来的注家都作此解,从无异议,李敖先生的“发挥”是没有根据的,误解了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