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VS围城
《边城》《围城》:
内容:
《边城》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围城》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语言:
《边城》语言清新脱俗,故事恬淡优美。
《围城》语言幽默诙谐,故事发人深省。
小说样式:
《边城》文学体裁是中篇小说。
《围城》文学体裁是长篇讽刺小说。
所描述的爱情类型:
《边城》把爱情理想化,是理想之中的爱情。
《围城》把爱情回归世俗,是世俗化的爱情。
相关内容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等奖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说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同样的是诗人惜诗人,余老的这几句豪句,可说是对李白最好的赞誉。当年这位号称“谪仙人”的光耀依然万丈地映射着诗国,达旷千古。时隔十个世纪,继披香草漫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他是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走来,向我们吟诵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
骆驼祥子读后感1500字左右初一
骆驼祥子读后感1500字左右初一,,读完《骆驼祥子》已三日有余,读罢,心中感慨万千,总想轻轻写下自己的观点,但却迟迟没有下笔,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告诉着我:“这本书并不肤浅,并不肤浅……”我只好又静下心来,细细研读。小说写作背景为20世纪30年代,作者老舍,以他“语言大师”独有的细腻、朴实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起先淳朴老实、怀着发家梦想的健壮小伙子———祥子,来到北平拉人力车,他勤俭、善良,惟一的...
-
论教养利哈乔夫
论教养利哈乔夫,,《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21年秋季修订版)第9课的课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原文节选: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那么今天我们...
-
罗密欧与朱丽叶vs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vs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异同:相同点:1、两书的作者分别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他们都是伟大的戏剧家,出生于16世纪中叶,而且还于同年(1616年)去世。2、这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状态和个人处境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们的创作思想在早期也都以反封建为主,可具体表现在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当中,都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3、两部作品...
-
布达拉宫什么时候建的
布达拉宫什么时候建的,,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海拔非常的高,而且它的景色真的非常迷人。布达拉宫是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建立的,为了迎接文成公主,如今布达拉宫已经成为了众人旅游的必去的地方,来这里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体验一下它的伟岸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每年都有很多人去拉萨旅游,他们的目的地就是布达拉宫,看看喇嘛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布达拉宫是...
-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什么文章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什么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利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通越来越迅速,好像能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一样。所以地球被形...
-
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推翻了
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身重量越重,下落的倾向就越大,下落的速度也就越快;物体越轻,下落的倾向就越小,下落的速度也就越慢。因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和它的重量是成正比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没有一个人敢怀疑。所以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一直把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当作真理。直至16世纪,...
-
不自由毋宁死是什么事件
不自由毋宁死是什么事件,,课文《不自由,毋宁死》讲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
-
呼风唤雨的世纪那时没有电灯中的那时是指
呼风唤雨的世纪那时没有电灯中的那时是指,,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中的那时指的是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这句话出自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从中知道了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张的重要性。题目中“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
-
傅雷家书读后感结尾段
傅雷家书读后感结尾段,,结尾一:《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结尾二:不一样的父亲,相同的父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几重世纪之遥,尽管不同时代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如今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今天的读...
-
旁观者彼得德鲁克大致内容
旁观者彼得德鲁克大致内容,,《旁观者》是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彼得·德鲁克。《旁观者》一书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是一本有关“人”的书,每一组人与事都扣合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作者借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了这一代人难以想像的神髓。《旁观者》是德鲁克自传体性质的小说。 在德鲁克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本书这么长。20年,那就是他的回忆录《旁观者》。这本书...
-
七颗钻石中小姑娘把水罐递给
七颗钻石中小姑娘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作者观察自然界在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展开了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
-
百年孤独俏姑娘
百年孤独俏姑娘,,《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
-
围城读书心得3000字
围城读书心得3000字,,1、《围城》是我为数不多的完整读过数遍的长篇。在高考结束后,曾一口气连读了两遍,此前我从未曾想过会重读一个长篇。2、这不愧是一部有趣的小说,至少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是这么想的,并且对于其中很多精辟的譬喻印象深刻。3、对于好的小说,每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围城》对于我,也不愧是好小说。多年前同学向我介绍它,说的是:“里边的比喻很有趣,值得一读。”于是借来拜读,果然被其中的譬...
-
故事二则生字
故事二则生字,,故事二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生字:拜:bài(拜见、跪拜、拜年)侯:hóu(王侯、侯门、王侯将相)肤:fū(皮肤、肤色、肤浅)剂:jì(药剂、剂量、一剂药)髓:suǐ(骨髓、精髓、深入骨髓)纪:jǐ(姓纪、纪律、纪晓岚)标:biāo(标准、标枪、标签)多音字:教:jiāo (教学)jiào (教室)拜:拜bài(拜见)bái(拜拜)骨:gǔ(花骨朵)gū(骨头)纪:jì(世纪)...
-
贝尔纳黛特是蜡像吗
贝尔纳黛特是蜡像吗,,贝尔纳黛特不是蜡像。贝尔纳黛特是天主教的圣徒,出生在18世纪中叶的法国,自幼家境贫穷,而且其体弱多病。贝尔纳黛特在14岁的时候,经历了路德圣母的显现,过程非常的离奇,而且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这也使得贝尔纳黛特的经历有了很多的传奇色彩。特别是在贝尔纳黛特死后,贝尔纳黛特的尸体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后,打破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仍然保持着鲜嫩的肌肤,这使得人们越加相信贝尔纳黛特的经历...
-
大地的力量读后感
大地的力量读后感,,二十世纪初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在强国文化沙文主义的作祟下,19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在欧洲人眼里大多都是一个疆域广大的印象空白的地方,即使有一点印象,也是到过中国的士兵、商人、传教士带回欧洲的不好的中国人形象。在他们眼里,中国人都是狡猾、不可理喻,描写中国的小说、电影、连环画少不了裹脚、长辫,也总离不开偷盗、毒计、奸淫等。因为地理的远隔和文化的巨大差异,近代中国人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