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跟司马懿有关系吗
司马光和司马懿没有关系,只是姓氏一样。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相关内容
-
司马光与司马迁有关系吗
司马光与司马迁有关系吗,,历史上的司马光和司马迁没有直接关系。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
-
苏轼词两首表现手法
苏轼词两首表现手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地点在哪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地点在哪,,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
-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
-
司马光是什么家
司马光是什么家,,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
-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第一种说法:1069年,王安石深得宋神宗的器重和信任,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这是一个副宰相的职位,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就在这个阶段,王安石向神宗提出了变法,改变风俗,制定并确立法度,神宗大力支持。为了让变法能够顺利推行,提拔派遣了一大批新人,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新法通过“理财”和“整军”两个方面进行,颁布了青苗法,均...
-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在宋哲宗时期官至宰相。他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一本《资治通鉴》奠定他史学地位。一则“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他在中国老百姓间可谓家喻户晓。司马光这个人在后世的声名绝对不低,但是到底还是一个历史人物。大家对于司马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他这个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具体的认识。本文小编想要给大家将几个与司马光有...
-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
-
司马光的著作
司马光的著作,,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
-
赤壁赋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赤壁赋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文学常识:①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字( ),号(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
-
司马光年代有缸吗
司马光年代有缸吗,,没有,“司马光砸缸”实际上砸的并不是缸,在史籍上记载的是“司马光破瓮”。司马光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
-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书是什么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书是什么,,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书是《资治通鉴》。我们都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少时的是马光十分的机智勇敢,他的事迹也被世人流传为千古佳话。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后人称之为“涑水先生”,他自称自己为西晋安平县司马孚的后代。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少时饱读诗书、勤奋刻苦,对历史颇感兴趣。...
-
司马光廉洁的故事
司马光廉洁的故事,,司马光廉洁的故事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史有儒家三圣之名。但翻阅史书,却总能看到有关司马光“抠门儿”的描述,就连苏轼也写过“君...
-
司马光6岁的故事
司马光6岁的故事,,北宋天禧三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县官老爷司马池生下一子,取名司马光。转眼六年已过,司马光长大成人,天生聪颖,过目不忘,深得其父的喜爱。光山县有个恶霸名叫盛三,为人阴险毒辣,仗势欺人,县官老爷曾多次捉拿,均被他逃脱。县衙黄捕头得知司马光的智慧,便请求他帮忙,从此,年仅6岁的司马光带领一帮小朋友,与恶霸盛三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智慧之战。《少年司马光》以北宋年间著名文人司马光少年时期...
-
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政治家谁著有
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政治家谁著有梦溪笔谈,,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不仅在文学方面,在科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北宋时期有一个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还著有梦溪笔谈。这个人是谁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是沈括,他在医药学物理学、地质学、数学、天文立法之中都具有卓越的成绩,著作有《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涉及了各个门类学科,总结了各个朝代的科学成绩。是一部涉及古...
-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翻译,,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的意思是富贵的人虽然有许多宝物,却不能同时兼有山林之乐。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浮槎山水记》是欧阳修在京师任内,为庐州镇东军留后李端愿赠送浮槎山泉水而写的。欧阳修和李端愿都是品泉论水的专家。该句所在段落正段翻译为,天下之物只要想要都可得到,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在松荫下枕着丰草听潺湲的水声,饮滴沥...
-
六国论借古讽今的句子
六国论借古讽今的句子,,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