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歇后语
草船借箭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是诸葛亮为了得到武器使用的一个妙招,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由此也演变出了很多关于草船借箭的歇后语,我们比较熟知的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个歇后语说的是草船借箭的结果,表示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一个草船借箭——巧用天时,体现了诸葛亮的谋略高深,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善于使用用计谋,还有一用来体现诸葛亮谋略智慧的便是草船借箭——神机妙算了。除此之外,像草船借箭——有雾(误)、草船借箭——有借无还等是从狭义上来理解草船借箭这个典故的。
![](/d/files/2023030307/uo3f1w5owz424.webp)
相关内容
-
草船借箭100字
草船借箭100字,,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杆,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来...
-
草船借箭300字作文
草船借箭300字作文,,周瑜嫉妒诸葛亮挺有才干,借商议军事,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只箭,诸葛亮将计就计,答应三天造好,还立下军令状。事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条船,每条船安排20名士兵,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放在船两边。诸葛亮断定第三天江上有雾。一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三天的时候,诸葛亮请鲁肃来取箭。这时雾果然很大,他下令用绳索连起来,开道北岸,靠近曹营时下令把船头朝西,船...
-
草船借箭80字
草船借箭80字,,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很高兴。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船和一千多个草把子,还有军士和青布幔子,并请他不要告诉周瑜。鲁肃按照吩咐准备好了一切,等候诸葛亮调度。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才叫鲁肃一起去取箭。他下令把船连起来,向北岸开去。此时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逼近曹军水寨,并让军士们擂鼓呐喊...
-
草船借箭150字
草船借箭150字,,《草船借箭》读后感寒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所以让他十天做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却说三天就行,并立下了军令状。他让鲁肃准备20条船,两边放满草把子。第三天四更,他们开船到了曹操的水塞前,这时大雾漫天,曹操不敢出兵,就让弓弩手放箭,等船两边受满了箭,就开船顺水顺风返回了营地。周瑜向天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什么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什么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什么花?这句诗讲的是桂花,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该句的意思是这种花有暗黄、淡黄、轻黄色的,体态温顺又娇羞,给人感觉性情比较淡薄,远离尘世,但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于世上。全诗虽说表面上写的是桂花,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然后盛赞桂花,其实也是说明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还有桂花是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全词自...
-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草船借箭》暗喻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厅里,船舵上的五星红旗十分醒目,艺术评论家费大为认为,国旗可以表明作者的观点:对...
-
草船借箭好句
草船借箭好句,, 一 草船借箭好词 1 .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2 .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 . 欣然而至:欣然:愉快地。而:连词,无实义。至:到。意谓:愉快地来到。 4 . 不解其意:不理解其中含义的意思。换句话解释就是不理解某段话、某个词、某人、某个动作或眼神的.意思。 5 . 坐享...
-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一、教材简析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
-
草船借箭300字
草船借箭300字,,周瑜嫉妒诸葛亮挺有才干,借商议军事,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只箭,诸葛亮将计就计,答应三天造好,还立下军令状。事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条船,每条船安排20名士兵,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放在船两边。诸葛亮断定第三天江上有雾。一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三天的时候,诸葛亮请鲁肃来取箭。这时雾果然很大,他下令用绳索连起来,开道北岸,靠近曹营时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
-
草船借箭提问
草船借箭提问,,1 谁跟谁借箭?2 凭什么借箭?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4.草船借箭成功后,曹操和诸葛亮两方的士兵各会怎样议论这件事?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
-
草船借箭46回
草船借箭46回,,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只箭。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去去取箭。结果:最后诸葛亮取得了箭,周瑜自叹不如。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
-
草船借箭90字
草船借箭90字,,1、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2、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杆,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
-
浅笑嫣然是什么意思
浅笑嫣然是什么意思,,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的人或者很多的事物,通过这些人和事物,如果思考的比较深,我们就会从这些人和事务中得到一些感悟,比如当我们见到一些美好的场景,有所感悟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到浅笑嫣然,那么浅笑嫣然是什么意思呢?浅笑嫣然的意思是微笑的时候只看得到嘴角的笑,却看不到牙齿,只能看到微微上翘的嘴角。浅笑嫣然如果用来形容一个人,一般形容的是那些柔美的女性。浅笑嫣然中浅笑的意思是微笑...
-
赶海放盐出来的是什么
赶海放盐出来的是什么,,用老青岛人的话说,有蛤蜊的地方就有蛏子。每当退潮的时候,从第六海水浴场到第三海水浴场,都有提着小桶、拿着手电的赶海人,这当中就有不少来挖蛏子的。崂山区的沙子口、王哥庄西海岸新区的灵山卫前海、滨海街道前海以及红石崖前海,还有红岛都能挖到蛏子,总而言之,野生蛏子在胶州湾沿岸的滩涂均有分布。在青岛,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海边挖竹蛏!挖出来的蛏子这样做最好吃,口水流一地。...
-
草船借箭600字
草船借箭600字,,《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看完草船借箭,不如来写一篇草船借箭读后感纪念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草船借箭读后感作文6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草船借箭读后感作文600字1《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小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并去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
-
草船借箭800字
草船借箭800字,,今天,孔老师用了两节课来教我们《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对其中的诸葛亮感受颇深。课文一开头,就说明了诸葛亮看破周瑜的反间计,并且告诉了前来“探望”自己的鲁肃。诸葛亮还告诫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要不然周瑜将会设计害他。可以说,诸葛亮已经算准了周瑜嫉妒心特别强,所以才郑重告诫鲁肃,可惜鲁肃不听,告诉周瑜。导致出现周瑜要求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情,哪知诸葛亮竟只需三天,还立下军令状。于是...
-
草船借箭400字
草船借箭400字,,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并立下军令状,而且只要三天,周瑜让鲁肃不给材料备齐,但是诸葛亮只要草船,不让鲁肃说给周瑜听。一天,二天,诸葛亮都没动静,直到第三天的半夜三更,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那时大雾漫天,看不清对面,诸葛亮让军士们摆鼓呐喊,曹操让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军士们依旧擂鼓呐喊。天渐渐亮了,...
-
草船借箭背景
草船借箭背景,,《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创作背景: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