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大青树下的小学》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多个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上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写作的散文,原名《民族小学》,选进人教实验版教材后改名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后选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改名为《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内容节选: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赏析:

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为顺序描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一个“情”字贯穿全文。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连续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

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