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陋室铭爱莲说语言风格的不同: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爱莲说》的句式变化更为丰富,多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而《陋室铭》的句式更为整齐,多以骈句为主,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在描写上,《爱莲说》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描写手法,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以及陋室主人的具体描绘来表现陋室主人的高尚节操。

相同点:《陋室铭》与《爱莲说》两文都属议论文,两文都是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爱莲说》简介: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此篇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第17课课文。

《爱莲说》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

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爱莲说》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爱莲说》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借由写莲,突出自己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品质,写菊是为了从侧面突出莲的美好品质,菊花同莲花一样是美好的,高洁的,但是菊花身处于清幽雅致之处,环境是美好的,所以菊花的品质是天然而就,而莲,身处于混杂的恶劣环境之中,还能保持自己的品质不与之同流合污,才是最可贵的,牡丹,是与莲作对比,起反衬作用,作者是鄙弃牡丹的,贪图富贵。

实际上,作者是为了赞颂以自身为代表的,同莲花一样的品质高洁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类人,菊花是代表无力改变时局,而保全自己而隐居的一类人,牡丹,则是贪图富贵,作者摒弃的一类人。

《陋室铭》简介: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陋室铭》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陋室铭》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思想感情:

“陋室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