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皙的作文800字

《论语》中有一章讲到孔子的弟子们侍坐时,孔子问:“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而曾皙自知“异乎三子者之撰”,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番话得到了孔子的一声喟叹:吾与点也。对于曾皙这番话,历来有多种解法。有人说曾皙描绘的景象是礼治之后的太平景象,曾皙希望生活在太平盛世里,而孔子欣赏这一点故赞赏曾皙。也有人认为曾皙描绘的是归隐的景象。

这与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心态相合,孔子也曾有过归隐的情怀,故赞赏曾皙。这两种解释都着眼于曾皙所言语句描绘的画面,是结合我们的生活感受而来,似乎也有孔子的一些语句为佐证。总觉得文意似乎不能顺畅,前文是“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老师问的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信任你、赏识你,你将怎么做,能做什么。前三个弟子的回答都基于别人(尤其是诸侯君主)的“知”(即赏识),而曾皙的回答却是希望生活在太平盛世里或希望归隐,这还用得着别人的“知”吗?

这样理解曾皙的回答,总感觉曾皙答非所问,文意难以畅通。曾皙的回答的内容是一幅教学画面。曾皙的志向是当一名学官(官学里的官员,既是官也是教师),而孔子也曾想过这么做,故“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众所周知,春秋之前,原本“学在官府”,民间无书无器无学,官府垄断教育,学官是需要得到官府的任命的。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儒家思想,首选方法是得到诸侯君主的信任,来推广践行儒家理论,然而那个时代中这条路走不通。

那么只好选择次要方法,就是成为学官,像现在的科学家一旦有科学发现就要把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一样,孔子要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而以官府的招牌办学更名正言顺,这种想法很自然的符合人物的心理。

曾皙的志向大概也就是如此,即当有人“他”时,他想成为“学官”,孔子也应当有过这种想法。然而春秋时代,礼开始崩,乐开始坏,各诸侯大概已经不重视官学,官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私学开始出现,我们要清楚,新生事物的出现毕竟是弱小的,不占主流的。

很显然,作为复古意识极强的孔子,心中自然希望能得到官家的认可,最好能成为“学官”,大概是这条路走不通,在客观条件逼迫之下,孔子才兴办私学的。

不敢想象,孔子会因自己的私学办得有模有样而不屑于官学,-般来说,孔子开创了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等思想,但这恰恰证明了当时私学的不被重视,证明了学员几乎全是贵族子弟的情况,那么“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曾皙和孔子的心中应当也是贵族子弟。

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更好的传播和实践老师的思想,但是这样的弟子难以收到,故而才“有教无类”,这也是喟然叹的一个注脚。孔子是一个为了“向天下人普及知识、扫除文盲”的义工?我只愿相信他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有说服力。

在能向贵族子弟讲学的条件下会选择贵族子弟,实在不能才会提出“有教无类”,才尽力为之。此为后话。认为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学官,还可以从曾皙的回答内容上看。为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带着“冠者”“童子”?为什么是“浴”“风”“咏”?

如果着眼于学官职任,那么可以理解这些。曾皙所描绘的应该是学官向弟子传播迎春的礼节一带领学生践行迎春礼。洗浴一番,吹风一番,歌咏而归,以求除尘祈福(“舞雩”台正是春日求雨的地方),这种行为在后世三月三日上巳节活动中有遗留和佐证。

而“冠者”一词因为和“童子”并列,应当指的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似乎不应该理解成老年人一类的,这些人似乎是没有承担具体社会责任的学习者,就像现在的学生,才有时间有机会集体出来“浴”“风”“咏”。

另外,考虑到“学在官府”的春秋时期的教学内容,一般认为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像孔子曾皙这样的人能否进行射御书数的教学,笔者不敢妄言。但对于礼乐,孔子曾皙等人绝对是行家,是绝对能够胜任这两门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就差官府给一个平台而已。

理解曾皙的回答是描述自己当学官时的教学图景,既能照顾上文孔子这个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描绘图景中“礼”的传播又符合“克己复礼”的孔子的追求,自然能得到的孔子的赞赏。至于“喟然叹”,也可以得到解释。这些看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点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