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哪一篇
![季氏将伐颛臾哪一篇](https://www.zdzd.net/z/no/288.jpg)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相关内容
-
季氏将伐颛臾文体
季氏将伐颛臾文体,,《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创作背景是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
-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
-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
-
季氏将伐颛臾100字读后感
季氏将伐颛臾100字读后感,,毫无疑问,孔子乃有德之人:他归纳了一套道德规范。这种规范为许多人所接受。孔子试图让它渗人人们的生活、信仰、经济、政治各个层面,然而在政治面前道德是无力的,在利益面前道德往往也是无力的。面对孔子站在道德立场上的责问,连他的弟子也要巧辞辩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在马克思的论述中,随着利润的增加,道德、法律,....一切都不重要了,人们可以舍生忘死,可以做亡命之徒,只因“利...
-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创作背景: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
-
季氏将伐颛臾虚词
季氏将伐颛臾虚词,,《季氏将伐颛臾》虚词: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且:①而且。例:且在邦域之中矣。②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季氏将伐颛臾》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意思是让……担任。今...
-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体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体,,1、《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2、创作背景是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
-
食色性也是出自谁的话
食色性也是出自谁的话,,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优秀文人,他们的名言也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例如,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我们就应当去学习,我国出过孔子,老子,孟子等非常厉害的文人,也都有着很多的优秀著作,每位这样优秀的文人也都有着自己的优秀代表作品,食色性也是战国时期的告子所说的,有很多的人都错误的认为这句话是孔子所说的,也有人以为这句话是孟子所说的,其实都不...
-
季氏将伐颛臾读音
季氏将伐颛臾读音,,季氏将伐颛臾:jì shì jiāng fá zhuān yú。意思: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先秦〕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赏析: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孔子引...
-
季氏将伐颛臾出自
季氏将伐颛臾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
-
季氏将伐颛臾现实意义
季氏将伐颛臾现实意义,,1、《季氏将伐颛臾》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2、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
-
季氏将伐颛臾句式
季氏将伐颛臾句式,,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
-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1、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
-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
-
论语十二章5到8章带拼音
论语十二章5到8章带拼音,,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ú yì shuō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rén bú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un1 zǐ hū ?”《xué ér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zēng zǐ...
-
师说400字
师说400字,,1、所谓老师,那他某方面学问肯定比学生高,才称得上老师。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要问,而如果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难道年纪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写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存在。2、孔夫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他的学问绝对不比他们差,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
-
师说7段
师说7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
-
师说第三四段原文
师说第三四段原文,,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