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划分
一、《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相关内容
-
桃花源记345段原文
桃花源记345段原文,,《桃花源记》3、4、5段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
听听那冷雨400字摘抄加100字赏析
听听那冷雨400字摘抄加100字赏析,,听听那冷雨摘抄: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
-
张衡传谁写的
张衡传谁写的,,作者简介: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
-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
-
兰亭集序考试重点句子默写
兰亭集序考试重点句子默写,,《兰亭集序》默写常考句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
-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3、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二、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侵略本质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
岳阳楼记是初中还是高中
岳阳楼记是初中还是高中,,《岳阳楼记》是初三上半学期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理想。...
-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400字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400字,,《海底两万里》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鹦鹉螺号尼摩船长的带领下,畅游海底两万里,体验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旅行的故事,书中以追捕海怪为线索,用奇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神秘的海怪、美丽的海底森林、庄严的海底沉船、丰富的海底宝藏、惊险的南极之旅、“复仇”计划……海底世界无奇不有,场面惊心动魄,情境十分罕见。这其中人物描写非常细致;阿龙纳斯教授知识丰富,...
-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桃花源记译文全解: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
-
张衡传谁写的
张衡传谁写的,,作者简介: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
-
关于家的诗句
关于家的诗句,,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杜甫《月夜》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除夜...
-
沙家浜小英雄读后感
沙家浜小英雄读后感,,937年淞沪之战爆发,常熟沦陷。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格外艰辛和复杂。京剧《沙家浜》反映的就是这一段烽火连天的斗争生活。《沙家浜小英雄》记述这个地区的几位英雄小少年在烽火中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的非凡故事。一群放养的鸭子居然可以飞行传递情报,一条废弃的暗道也可以绝处逢生。作品充满了令人惊异的传奇色彩和使人流连的江南风情。《沙家浜小英雄》记述这个地区的几位英雄小少年在烽火中的成长经历和...
-
安塞腰鼓300
安塞腰鼓300,,安塞腰鼓呢,第一次,真正的第一次听这个名字,文字回荡着真正的声音,人类的想象力还这是巨大呢。沙尘中站着一群白头巾,白布衣,红腰带的汉子,静静的,静静的站在那里,满是沧桑的脸上有一双特别有神的双瞳,他不是对什么的渴望,它是豪壮!我真的是第一次从眼睛里看到锐气,整个西北,静了。忽的,心微微一颤,他们动了,挥舞着扛着锄头的胳膊,挥舞着满是老茧的手,发狂似的捶击着这牛皮鼓面,跳跃着,大吼...
-
孔雀东南飞并序情节内容
孔雀东南飞并序情节内容,,主要内容为: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却不料有慕名者求婚,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
-
卢沟桥烽火是用了什么的时间
卢沟桥烽火是用了什么的时间,,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课文告诉我们: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
-
青山不老与君白头出处
青山不老与君白头出处,,典见《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传》这首诗的解析:1、用青山绿水比自己,为你生白头,为你长皱纹!用明朝比过去的你,清朝比现在的你。清朝的空气满人的土地怎容的下我,肯定是你变了,她不想分手2、诗句的原意是说青山和绿水本来是不会有逝去的青春和忧愁的,只是因为白雪和微风的缘故才会像是上了年纪一样白了头像是满心忧伤而皱了面容。她是用青山和绿水来暗喻她自己,而白雪和风就自然是你了,她整首诗...
-
兰亭集序是几年级课文
兰亭集序是几年级课文,,兰亭集序是高一年级课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
-
卢沟桥烽火表现了中国士兵怎样的精神
卢沟桥烽火表现了中国士兵怎样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军队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外敌时的坚强不屈、不惧牺牲的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卢沟桥烽火》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县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