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京华烟云有感2000
小时候看过赵雅芝版的《京华烟云》,记得那时候每天晚上早早写完作业,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潘越云的歌声响起,“最辉煌时总是最沧桑,最明亮时总是最迷惘”,当时并不是很懂其中的深意,很多的剧情到如今也已淡忘,唯有剧中姚木兰秀丽端庄、清新脱俗的美好形象在心底定格,以至于我接受不了后来任何的新版。近日用短短三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原著,与书中的木兰相逢,打开书时满眼悲欢,合上书时感慨万千。
《京华烟云》被誉为民国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当时也是因为想要翻译《红楼梦》而未成,便仿其结构写了这部长篇小说,因此这部小说中好多的地方都有《红楼梦》的影子。读《红楼梦》时,我有时在想,黛玉清新自然却过于孤傲,宝钗端庄典雅却心机有点重,探春精明能干有时却失了人情味,她们的优点若是集于一身,该是怎样一种完美!林语堂先生曾说过《红楼梦》中他最喜欢的是探春,他还说过《浮生六记》里的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他笔下《京华烟云》里,姚木兰不仅有探春的干练,陈芸的灵动,更是汇集了黛玉的才情,宝钗的懂事,湘云的豪爽,可以说是集中了作者对所有美好女子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世间最理想最完美的女子,读罢,我们和作者一起慨叹,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这部小说以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讲述了曾姚两家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悲欢离合,由两个家族的命运刻画了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的那一段历史,全书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贯穿其中,展现出了旧中国的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故事的开始,在南下逃难途中,木兰与家人失散,被人贩拐卖,颠沛流离,后来被曾老爷所搭救,木兰的聪明博学深得曾老爷喜欢,两家人从此来往频繁,带着报恩的意味,木兰顺理成章与曾家结缘,成就了根深蒂固的婚姻。正如书中所说,“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造的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逃难也罢,搭救也罢,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很多的机缘巧合其实就是命中注定,不是由自己来选择的,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会奠定日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论这样的相聚美好与否,都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人生。
婚前孔立夫的出现,木兰才发现最美好的情感是精神上的高度默契,这种感觉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悔约,而是将这份真爱深埋心底,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只对同样喜欢立夫的妹妹莫愁说了一句“你比我有福气。”她用自己内心的缺憾,换来了两家人的满意与太平,也成就了妹妹莫愁的幸福。婚后,她周旋于大家庭之中,持家主事,孝老爱亲,相夫教子,将复杂的家务打理的有条有理,滴水不漏。她对曾家的每个人都特别的好,对曾家老人的孝顺,对曼娘的爱护,对素云的忍让,对暗香的搭救,得到了曾家上上下下的认可。她是一个嫁给谁都会幸福,也会让周围的人因她而幸福的女子,她对爱情的理智,对婚姻的担当,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才女林徽因,她们都能清醒地将爱情与婚姻划开界线,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的事,周全的考虑胜过一时的冲动。事实证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相对于木兰的活泼自由,莫愁的稳重淡定更适合牵制立夫由此避免祸端。书中木兰与立夫在泰山顶上的一番对话,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之间心有灵犀,彼此默契,深藏心底的相知,超越了时代,给了我们最美的理想和信念。
木兰被丈夫荪亚称为“妙想夫人”,是因为她经常有着奇思妙想,不拘礼法世俗,在那个旧思想为主的时代里独树一职,能将庸常琐碎的日子过得流光溢彩,充满诗情画意。比如说她想当个男孩子,可以出门会客,可以赶考做官,可以到处游览,可以读各式各样的书;她会吹口哨,能唱京戏,爱看电影,精通甲骨文,收集古董能鉴赏;她懂厨艺,能将淡然无味的饭菜发出奇异的香气,她擅于熬药,懂得中草药的药理和药性;她读书写字会诗文,喜欢绣花,能品茗赏月,能种花养草;她既能在身处豪门中游刃有余,又能在归隐田园时自得其乐;她沉稳智慧,不动声色地化解婚姻危机,从她写给曹丽华的信中不仅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其宽容和大度实在令人折服。小说的结尾在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日子里,她还也不忘伸手去救助那些弱小无依的孩子。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完美的木兰?我想首先是她从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姚思安是天马行空的道家,豁达大度,思想开明,他不让女儿缠足,送女儿们去上学,接受新思想,木兰姐妹的成长环境宽松,她们获得了太多别人难以拥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他所说的“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这句话成了木兰人生的指南,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母亲对她们极为严格,教给她们传统女人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烹饪、剪裁等各项技能。所以在她的身上是传统妇德与进步思想的融合,是道家洒脱与儒家忠孝的融合。其次她的形象和性格有着地域的特征。木兰的老家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杭州,她的骨子里具有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温婉多情,浪漫灵动。而她从小生活在北京城,这里四季分明,每一季都有其极美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城市与园林完美融合,既有崇高华严的气质又有家居生活的舒适。在北京,木兰学到了容忍宽大,学到了亲切和蔼,学到了温文尔雅。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来自于童年时乡土的滋润,来自于故乡的气质会融化在血液中伴随我们的一生。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所描绘的老北京的古老与典雅,那字里行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让我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
读京华只为木兰。林语堂先生通过木兰向我们传达了顺天应时的道家思想,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教给我们如何对待爱情,如何对待婚姻,如何对待不可测的世事,夜深人静时细细揣摩让人获益匪浅。小说的结尾与开头呼应,年届不惑的木兰就像小时候一样又行走在逃难的大军之中,也加入了全民族抗日的洪流,她感觉到其雄伟的力量,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朽。这个结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一个民族只要有觉醒的意识,团结的力量,再大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将之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