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都是记游散文,文章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与七八年级所选写景抒情类散文相比,本单元的教学在继续训练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感悟文中作者政治理想、志趣抱负的方法。同时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还需继续进行文言诵读,引导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和名言警句。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公元1046年被贬滁州时创作的散文佳作。文章在文辞运用上独具特色,大量运用“也”“而”等虚词,给人以余音绕梁、气韵回旋的阅读美感,句式上骈散结合,摇曳多姿,给人一唱三叹之美。这种文辞运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审美效果,也更真切自然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可通过本文训练学生分析文辞之美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
《醉翁亭记》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现了琅琊山、醉翁亭之乐景,记叙了滁人游山宴饮之乐事,抒发了欧阳修寄情山水、醉心百姓和乐之乐情,表达了作者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和忧思内藏、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其中“乐”的情感比较外显的,学生体会起来较直观,抓住“乐”进行联文整合阅读,分析各种“乐”之间的关系,结合一定背景资料,能够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而对于“醉”的理解,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可见对于“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细读文本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较认可“醉态藏忧”这一观点。被贬谪的醉翁虽然忧愁、孤独却并未消沉,他始终是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醉能同其乐”,将“醉”与“乐”结合起来分析,我们能感悟到欧阳修忧也心怀天下、困也坚守抱负的大气度和大胸怀。因此,教学可根据教师的研读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给学生联文悟怀的阅读方法,即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结合创作背景、同期创作等资料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了七八年级的文言阅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通过猜读、组词、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大致疏通文意,因此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景想象,文白转换的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景物特点、抓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情感。九年级的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分析文辞即语言形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升,因此教材所选文章更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醉翁亭记》主旨需要学生将相关文字进行整合阅读,分析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及作者同期创作才能够深入地理解。所以本文适合于教给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想象情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描述画面场景等活动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把握景物特点及写作顺序。
2.通过删除比读、调整比读、替换比读,感受虚词、判断句、骈散结合等文辞运用效果,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3.抓住“醉”与“乐”两个关键词,结合创作背景、同期创作等进行联文整合阅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气度胸怀。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体验,学习品辞会情、联文悟怀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抱负胸怀;学习读懂记游散文主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醉”态之下隐藏的忧,理解“醉能同其乐”表现出的气度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