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34.35段教案
一、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相关内容
-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弟子录〔先秦〕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
寡人之于国也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意思,,《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文章在写作上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
-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写作背景编辑 播报战国时期,列国争...
-
孟母三迁读后感600字
孟母三迁读后感600字,,孟母,一位家喻户晓的母亲,家境并不好,但她不怕苦独自一人将孟子拉扯大,将孟子培养成一位伟人。孟母一生吃尽了苦,但为了将孟子培养成一代英才,再大的苦他也吃得下,孟子早年丧父,仅靠孟母一人在家做些零工补贴家用,孟母曾三次搬家,是由于孟子,因为孟子年纪太小什么事都比较喜欢模仿,第一次搬到了一个闹市,那里的叫卖声整天连续不断,孟子也学起了他们,整天叫卖,孟母立刻认为这个地方并不是...
-
寡人之于国也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文章在写作上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
-
梦游天姥吟留别哪个地方
梦游天姥吟留别哪个地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位于浙江绍兴。《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概括:第一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写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雄伟高峻,表明入梦的缘由。第二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和醒来的惆怅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孟子弟子 【朝代】先秦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
-
寡人之于国也几年级
寡人之于国也几年级,,高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战国时期,列国争雄,...
-
父母的心文章
父母的心文章,,天下的父母对待、疼惜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欢喜时,父母欣喜给予祝福和称赞,并给予更深的期许;不慎做了错事,父母虽然会责备子女,但是“爱之深,责之切”,一切都是希望能把错误的坏习惯改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对子女殷切企盼啊!孟郊《游子吟》里提到,和蔼的母亲为了担心孩子要远行,又挂心孩子很久才返家,所以一针一线的为孩子缝制衣服,也把自己的爱心跟着缝进去;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
-
寡人之于国也挖空训练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挖空训练及答案,,寡人之于国也挖空训练及答案: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2. 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3. 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4. 人之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答案:1.每户分给五亩地盖房,前前后后种上...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
-
寡人之于国也后续
寡人之于国也后续,,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问题: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3.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4.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作特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作特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写作特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写作特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特点:缜密、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感情强烈、语言掷地有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特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特点,,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特点:缜密、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感情强烈、语言掷地有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2、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
-
寡人之于国也表达了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表达了什么,,寡人之于国也讲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
-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答案,,一〔课本源题〕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题目解析〕此题实际上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要求背诵的一段课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学生熟读成诵,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具体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意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详见“课文鉴赏说明”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