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3000字读后感

《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是他长期进行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这一时期,作者的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各种社会现象。

《复活》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在一次法院陪审一桩毒死人命案,三名被告人中的玛斯洛娃因误判导致她要被流放服苦役,而她竟是他青年时期的恋人,他把她*奸了,且在她怀孕后将她赶了出去,使她最终沦为妓女。这一往事使聂赫留朵夫感到特别难受,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决定为之前的过错赎罪,他要为玛斯洛娃的案件奔走,且决心要跟她结婚,即使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玛斯洛娃明白他同她结婚是他所作出的牺牲,于是坚决反对,但他还是为此努力着。

在这期间他看到了贵族(包括自己)生活的奢侈、政府的黑暗和残酷以及许多被贵族压迫的可怜的百姓。他认为是土地私有制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遭受压迫且贫困潦倒,而土地是大家所共有的,于是,他就把他的土地分给了农民,把租金作为农民的公益基金。之后他搬出了豪华的老宅,住在简陋的旅馆里。他在彼得堡呆了几天,为玛斯洛娃的案子向枢密院提出了上诉,但因理由不充分被法院驳回。于是,他便同玛斯洛娃一同踏上了去西伯利亚的旅途。旅途中,聂赫留朵夫结识了许多可爱的人,而玛斯洛娃在被调到政治犯的队伍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间,聂赫留朵夫接到了他向皇帝上诉的批复,将玛斯洛娃所判苦役犯改为流放犯。但玛斯洛娃怕拖累聂赫留朵夫便答应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与此同时,聂赫留朵夫也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环境。

“复活”是全书的基本主旨。作者精心描写了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过程,也描写了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过程。

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也是一个善良的、有抱负的青年,可凡是他从自己的信念出发认为是好的东西,别人都认为是坏的,反之,他认为是坏的,别人都认为是好的。最终,他屈服了,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名迷恋酒色、贪图享乐,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而他与玛斯洛娃的再次巧遇则让他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开始了他的“复活”之路。他对自己所犯的罪行深感愧疚,对上层贵族阶级的虚伪、对政府的残酷和伪善十分不满和厌恶,加之他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贫困潦倒的百姓和走投无路的罪犯,他决定开始新的生活。

玛斯洛娃同样有一个精神复活的过程。她曾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但当她所爱的聂赫留朵夫*奸了她,塞给她一张一百卢布的票子后,她就开始堕落了。她怀孕后被地主赶了出来,之后不断的被男人玩弄,又不断的被抛弃,最终,她不再相信爱与善良。她不愿过苦日子,便甘愿沦为妓女,过着卑贱而奢侈的生活。后来她冤屈入狱,并巧遇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牺牲行为让她开始觉醒,并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她不再酗酒抽烟,但她发生重大的改变是在结识政治犯后。政治犯不惜牺牲自己的特权、自由和生命,为人民谋取利益,他们的利他主义精神使玛斯洛娃十分钦佩,并以他们为榜样极力模仿。她不论是穿戴、梳妆、还是待人接物上,都不再是过去那种卖弄风情的样子了。她不想让聂赫留朵夫为她牺牲,于是甘愿自己牺牲,便答应了西蒙松的求婚,开始新的生活。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精神层面就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无论是聂赫留朵夫为农民放弃了自己的土地,还是玛斯洛娃为聂赫留朵夫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这都是其复活的重要体现。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聂赫留朵夫特别喜欢的克雷里佐夫,原本是阔地主的儿子,为了革命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并多次入狱、被流放,最终得了痨病死在了监狱里。玛斯洛娃十分钦佩的玛丽娅·帕布洛芙娜原是将军的女儿,但她把自己的东西都给了人民,自己却生活简朴。爱上玛斯洛娃的西蒙松,原是军官的儿子,他要求父亲把财产归还给人民,父亲不仅不肯还把他臭骂一顿,他便离家出走,到乡下去当老师,宣扬他认为是正确的一切东西。

与上面这群人截然相反的则是那些为了自己利益而剥削他人的利益的`人。这群人多处在上层贵族阶级。地主就是通过剥削农名的利益而得到他们的利益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农名辛苦劳作,却只能得到极少工薪,农奴制使地主阶级把农民压榨到了一种地步。政府官员也是通过剥削人民的利益而得到他们的利益的。他们的俸禄很是可观,当然这些钱是从广大的人民群众身上搜刮来的,而且他们拿着老百姓的钱,却无所作为,只想着通过法律等各种途径来巩固贵族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残酷无情地剥削着广大劳动人民。

当时的沙俄,阶级矛盾已经极为激烈。地主贵族的住宅富丽堂皇,生活也是极为奢侈,而农民却住在破旧的快要倒塌的房子里,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无比艰辛。聂赫留朵夫到了村子里,农民的处境让他既惊讶又难过,顿时感到,作为贵族,他们是如此的残酷无耻。但是政府的一切制度都是用来维护贵族阶级的,人民群众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入狱。犯人们的生活更是悲惨。在监狱令人窒息的空气、脏乱差的环境、以及看守们的虐待下,犯人们有的身患重病,不治而死,有的精神崩溃,最后自杀,剩余的多数犯人则会被流放到各种荒芜之地做劳役犯或是自生自灭。总之,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命就如鸿毛一样轻,被紧紧地握在贵族的手里,贵族的一点不快便会让他们丧命。

当然,在本书中,也反映出了托尔斯泰的矛盾和薄弱之处。托尔斯泰对专制制度的抨击,对资本主义的抗议,对官方教会的揭露,对土地私有制的批判,都反映了农民的民主主义要求。但是俄国大部分农民不能正确认识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和方法,他们只是“哭泣、祈祷、空谈和梦想,写请愿书和派请愿代表”。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和空想“社会主义”等,都反映了农民“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由于托尔斯泰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所以他的全部观点。

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最后,列宁指出俄国农民思想的局限,是造成1905年革命失败的极重要的原因。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无不是这样。纵然私有制使人们得劳动积极性增加,使社会进步,但人性自身的弱点:贪婪、自私、冷漠等则把私有制带向了极端。人类的自私、冷漠心理,不择手段地追求自我利益使私有制变得残酷起来。所谓的二八原则,即20%的人掌握着社会80%的财富,其结果便是阶级出现,随之矛盾出现。被压迫的人有的忍气吞声,有的则起来反抗,革命开始,战争爆发……因此,天下分分合合,朝代轮流更替,无不是剥削与反抗的结果。

如此看来,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是正确的选择。没有阶级和剥削,就没有矛盾和反抗。但人性自身的弱点,会将这些毁于一旦。因此,教育便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圣贤之书使青少年纯洁且高尚,就如同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但社会的诱惑与残酷又会使高尚之人堕落,就如聂赫留朵夫当军官之后。天使与魔鬼,总是在一念之间。

所以,社会的责任便显得尤其重要。现如今,很多残酷的事实令我们不得不反思社会,反思教育,反思人性。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人性的弱点也是致命的,但,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人性的优点,爱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为了国家、社会、人民,我们都需要做高尚的人。作为大学生,社会未来的希望、新鲜的血液,我们理当义不容辞地摆正自己的姿态,坚持理想与信念,不屈不挠,不堕落,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希望,所有的一切美好设想才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