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远航试讲稿
郑和远航试讲稿,,师:前面的课我们已学过 明朝的建立以及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今天谁愿意当小助教来帮助大家复习这些内容。生:回答师: XX回答的很好啊。教师选取学生收集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部分资料导入新课。大家开始阅读课文,在读课文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郑 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生: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条件和原因。各组组长把小白板 ...
-
郑和远航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改为反问句
郑和远航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改为反问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问:郑和经历了重重困难,完成了第一次远航的任务,那么郑和远航有何重大意义呢?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 ...
-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这一项壮举,哪怕放在精彩纷呈的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图卷里,也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向亚非地区其他三十多个国家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威名,更是让大明王朝的君臣和子民认识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南岸,如果不是郑和每次出海都要随船携带大量的物资和珍品沿途分发给其他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在明朝国库空虚无以为继时不得不 ...
-
郑和远航儿童版故事300字
郑和远航儿童版故事300字,,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带。这支船队的正使,就是人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 ...
-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从1405年6月份开始,持续了25年,一直到1430年才结束,郑和一共去了30多个国家。郑和下西洋目前以来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时间上持续最久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航行,当时是处于明朝非常强大的一个时期,而且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也是比当时的欧洲国家的航海世纪早上50多年。当时的郑和在古代并没有那么发达的科技的情况下,去了很多的西方国家,根据历史记载,最远的一次甚至到了 ...
-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600字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600字,,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 ...
-
郑和远航教案第一课时
郑和远航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读通课文,分清条理。2.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教学难点真正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
-
郑和远航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上
郑和远航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上,,郑和远航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上,树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在郑和远航船队的身侧,在世界的西半球上,也开始了另外一项远航事业,这就是所谓西方开启的大航海事业。那项大航海事业,根植在与郑和全然不同的文明环境之中——即正在开始转轨的、走向近代的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土壤之中。这个西方文明的土壤与环境,使得西方的大航海不像郑和远航那样戛然而止,而是日益发展壮大、生 ...
-
郑和远航特点
郑和远航特点,,特点:规模大、次数多、航程远、人数多、和平目的。《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 ...
-
苏教版郑和远航说课稿
苏教版郑和远航说课稿,,《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寓人文性、 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 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
-
郑和远航是几年级课文
郑和远航是几年级课文,,七年级下册 16课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 ...
-
郑和远航几年级
郑和远航几年级,,五年级。《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 ...
-
远航读后感350字
远航读后感350字,,读完《郑和远航》这篇文章,我震撼,震撼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我欣慰,欣慰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我激动,激动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郑和,从事航海下西洋28年,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与各国友好相处。当两百多艘船只在人们的欢呼声、祝福声以及飘扬的彩旗的送行下,郑和满怀着激情,带着“友谊”这只温馨而又沉重的包袱起航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在这位“海之骄子”的感召下,穿过 ...
-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500字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500字,,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 ...
-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400字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400字,,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 ...
-
郑和远航下西洋的主要内容
郑和远航下西洋的主要内容,,《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在写作特色上 ...
-
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19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从我国刘家港出发的.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沿途经过了太平洋和印度洋.(2)结合所学可知,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是: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的 ...
-
红木的由来
红木的由来,红木家具的发端可追溯到明朝1405年开始的三宝太监郑和的七下西洋。当年郑和曾到过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和非洲东海岸带回来的主要就是红木,因为红木分量重,正好做压舱之用。自从郑和带回了红木,一些能工巧匠用红木,制造出较前代更坚固美观实用的家具,明清家具制造业由此空前繁荣。 ...
-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大明朝在海洋方面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得明帝国威播四海。万邦来朝。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起锚地都选择太仓,返航回来收泊地也放在太仓。太仓当时“海帆千重”盛极一时。 ...
-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下西洋的时间分别为:1405年6月、1407年10月13日、1409年10月、1413年11月、1417年6月、1421年3月3日、14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