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横樟古村落,坐落在横樟源的两旁,溪水如镜,溪石如洗,整个村貌古朴自然。群山环抱,古朴自然,有建于嘉庆七年(1802)的包氏宗祠,松阳通往龙泉的古道。横樟村隶属于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松阳横樟古村

松阳横樟古村,村口有庙,庙边曾有棵古老的大樟树,枝干横伸路外,村名由此而来。如要造访横樟村,宜走港玉线,在蛤湖村口外1公里许过溪跨桥北折,沿着傍横樟源的那条2.5公里许的通村康庄路,终点便是横樟村。横樟村人口850余,田315亩,山场12000亩,产松、樟、竹和杂木。

松阳横樟古村

横樟村过去曾是县城通往龙泉这条著名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村居。出县城南门,经市口、小竹溪、大岭头,越横樟岭、曹竹岭,转安岱后,而后便可入龙泉。横樟岭长1.5公里,路宽2米许,为均匀坑石砌成的通衢大道。当年路旁古松成荫,每当夏日,行人至此,随便挑个树荫便可坐下歇力,后因采脂等原因,古树渐渐消亡,如今仅剩二、三十株。

松阳横樟古村

由横樟村沿横樟源前行七八里,有岩洞,村民谓之“大洞”,高丈许,可容近百人纳凉避雨。距“大洞”外里许,左侧有一支流,俗称野鸭坑,有白水漈共三级,每级高逾40米,几十步外水雾迷漫,夏日至此,清凉宜人,都市人如若到此观光游览,谅必惊呼仙境!

松阳横樟古村

村中有建于明朝的房屋一幢,至今保存良好。又有建于嘉庆七年(1802)包氏宗祠,为县级文保点,值得细品。坐东朝西,大门正对古官道,右首立有《永禁碑》,内容为除每月的初二、十六外,不许强丐强讨。

祠堂外立有《永禁碑》

由此碑推想,当年的横樟应属富庶之地,故而为强丐所钟情看好。由南侧门进,上下两堂,气魄恢宏,保护完好,修葺一新。包氏一族推包拯-孙包仁公为老,上堂挂包拯第六代孙包通直公之像。堂上有匾额多块,楹联多副,如“翰墨流芳”,如“两代翰林芳名播于凤阁,四代进士雅望溯自蟾湖”、“睦族无他方常念一脉,传家有大道不外耕读两途”等等,书法力道上乘,内涵寓意丰富,彰显出包氏宗祠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味。当今包氏后人有说横樟村曾一年出现过18顶戴(秀才以上),此事虽无可考,但重耕读之风定然存在,可贺可嘉。

松阳横樟古村

村中分布着祠堂、书院、香火堂、观音殿、社庙、水碓作坊、民居、官道等建筑。周围保存着牌坊、古银矿洞、古冶炼遗址、摩崖石刻、古道、古桥等。

松阳横樟古村

横樟古村中有古建筑10余幢,最早的房屋建于明万历年间,但破旧不堪,急待修缮。村支书包绍忠说:“我们保留老村难度很大,850人的村庄有一大半外出务工和做生意,很多房屋闲置后破败了,保护老村要大量的资金,我们也是很头疼。”

松阳横樟古村

横樟村中保持最完整的一幢老宅,建于清中期,座西朝东,门楣的石扁额上刻有“紫气东来”四大飘逸的砖雕。两边石狮子,意寓“事事如意”。

松阳横樟古村

横樟村里最古老的房子,张氏香火堂,建于明中期,正堂上贴着“百忍堂”三个大字。当年唐高宗召见张公艺,想听听九世同居的张家治家方略,张公艺在纸上静静地写下了一百个忍字。他们百忍成钢,互相体谅,求同存异,不计名利得失,他们共同把忍耐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一个庞大的家族也只有一个忍字,才能保持和睦团结,才能相安无事。从此“百忍堂”成为张氏的祖堂。

松阳横樟古村

横樟古村庄正中有一座建于嘉庆七年(1802)的包氏宗祠,其中有南宋状元、理学家陈亮的题词匾额。书法家吴伟明正在编写《松阳历代书法》和《松阳金石志》,他借了把梯子爬到横梁上拍照,说要比对陈亮的真迹进行考证。

松阳横樟古村

横樟村最大的特色是“廉政典范”。横樟村的始祖包仁是包公的第四代孙,官至大理寺右评寺,从包仁开始,包氏历代出仕官员数十人,谨记族规,无一贪腐记录,堪称廉政文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