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专家:食品标签7大看点

  如何选择产品?要具体细看配料信息和营养素含量信息。

  在我国,或许是被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所洗脑,绝大多数消费者选购产品时只知道看品牌。然而,每个牌子都有极多的产品系列,而每个产品的档次和配料都不同,营养价值和适合人群也不同。仅仅知道牌子,对于选购适合自己的食品帮助不大。随着食品法规的不断正规化、严格化,学会看标签选食品,特别是细看营养标签,才是保障自己权利的不二法门。

  5年前我们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看包装上的产品品质信息。关注配料表和营养信息的比例不足20%,而其中表示能够看懂的还不到四分之一。2012年在白领人士中所做的调查发现,高达40%的消费者会关注食品标签,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不过,看懂食品标签其实很简单,看看这几个例子就能快速搞定啦。

  那么,食品标签应当如何读呢?虽然项目很多,重点无非以下7个方面,不妨按以下项目逐一细看。

  1 看食品类别。标签上必然会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的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质。如果食品名称是企业自己“创新”的,那就要用同样的颜色和字体,在旁边标注规范的名称。

  例如,你可能看到一盒饮料上注明“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产品?如果看见标签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你就会知道,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如果是后者,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而不属于牛奶了。

  同样,你看到一个瓶子上面画着漂亮的水果,它属于果汁还是饮料呢?也要看看产品类别。如果是“果汁”,那就是说,除了水果中榨出的汁,完全没有加水。如果是“果汁饮料/饮品”,那就是说,加的水要比纯的果汁更多。所谓饮料,就是以加水为主的液体食品,无论是甜是淡,无论看起来像果汁还是像牛奶,都是在大量水里加了一点天然配料,其中可以加入糖、香精、磷酸盐、增稠剂、乳化剂等等很多配料,让口味和质地更加诱人。

  总之,无论产品名字起得如何花里胡哨,吸引眼球,只要细看食品类别,就能明白真相。

  2 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原料及其比例。按法规要求,含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后一位。

  例如,某麦片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可想而知。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蔗糖,麦芽糊精,核桃……”其营养品质应当会好得多。

  又如,购买一瓶看起来像牛奶的果味奶,不妨看看其中的配料表。配料表中内容越复杂,这个产品距离牛奶的距离就越远。其中你不认识的配料越多,说明非天然的成分越多。饮料产品上通常会注明“原果汁含量>10%”或者“牛奶含量>30%”等字样,这就是在告诉你,其中有多大比例是来自天然原料,其他部分是用没有营养的配料和水调配而成的。

  3 看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成分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按国家标准,食品中所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必须注明在配料表中,即便消费者不认识也没关系——通常我们会看到“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添加剂()”的字样,而冒号后面或括号里面的内容,就是食品添加剂了。因为添加剂的使用量都非常小,低于1%,所以它们“排名不分先后”。

  按法规要求,食品添加剂不能简单用“色素”、“甜味剂”等模糊的名称,而必须注明其具体名称。这样,消费者可以从配料表的“食品添加剂”一词后面看到一些自己平日看不懂的名称,比如“柠檬黄”、“胭脂红”,和颜色有关的一定是色素;“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和甜味有关的一定是甜味剂......看得多了,也就会慢慢对常用食品添加剂熟悉起来。

  4 看营养成分表。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追求之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热量、脂肪、钠含量等指标。按我国食品标签相关法规,2013年1月1日出厂的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注明5个基本营养数据,包括食品中所含的能量(俗称热量、卡路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含量占一日营养供应参考值(NRV)的比例。

  营养成分表是食品中最难看懂的部分,需要有一定的营养知识基础。不过,它对普通消费者也非常有用。这里就简单说两个用营养成分表选购食品的诀窍。

  例如,如果购买一种豆浆粉产品,显然是为了获得其中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那么,通常蛋白质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示其中从大豆来的成分越多,健康作用也就更强。因此,一个100克中含有20克蛋白质的产品,通常会优于一个100克中含有15克蛋白质的产品。

  又比如说,购买饼干和蛋糕之类食品的时候,如果要控制体重,就要小心看看其中含有多少能量,多少脂肪。如果一个产品脂肪含量特别高,比如100克中含有35克脂肪,它的能量一定也会特别高。看一下“占NRV%”这一栏,其中能量这一行的数值越高,说明在吃同样数量的时候,这种产品越容易让人长胖。比如说,A产品100克所含的能量占NRV的比例是15%,B产品是20%,那么吃同样的数量时,显然B产品更容易让人长胖。

  不过,有些产品知道自己的营养成分表数据太难看,它们会想方设法地“伪装”成看起来不那么扎眼的数据,这就是营养成分表的常见“猫腻”之一。

  比如说,在购买饮料时,为了避免商家玩猫腻,还要仔细看一下营养成分表是按每100毫升的量来计算,还是按照一瓶(500毫升左右)或自己随便定的数量(比如240毫升)来计算的。有时候,由于其中所含能量(糖)太高,商家就选择用100毫升中所含的数值来做营养成分表,猛一看,会以为其中能量较低糖较少,容易误导消费者。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薯片,它往往会按“一份”来标注营养素数据,而一份到底是30克,还是45克或55克,那就随心所欲了。比如说,消费者看一下盒装薯片的营养成分表,会觉得其中脂肪和钠并不高,其实细细一看才发现,越来这是30克的数量,如果换算成100克的话,数量相当惊人啊!一盒总量是105克的薯片,并没有分成小包,却硬要算成是3.5份,是不是有点误导嫌疑啊!

  5 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但如果按照净含量来算,很可能会比其他同类产品反而昂贵。

  例如,两种面包产品的价格可能都令你心动,体积也差不多大。但是一种产品的净含量写着120克,另一种写着160克。实际上,前者可能只是发酵后更为蓬松,但从营养总量来说,显然后者更为合算。

  6 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仍然能够安全食用;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虽然没有过期意味着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口感,但毕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例如,某种酸奶的保质期是14天,但实际上,即便在冰箱中储藏,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数量都在不断降低。所以,为了获得其中的健康益处,最好能够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酸奶。

  同时,保质条件也极为重要。比如一种瓶装牛奶,或者一包豆制品,包装上标明在4-6度下能储藏5天,消费者却以为它可以在室温下存放,结果很可能一天之后就坏了。如果消费者不注意食品包装上对储藏条件的说明,经常会犯这类错误,结果是浪费银子、浪费资源还影响心情。

  7 看认证标志和产地信息。

  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ISO认证标志、QS标志等。

  QS标志是所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在超市销售。有机、绿色和无公害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符合相关标准,特别是在农药残留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不代表营养品质更好。原产地标志代表产品出自最佳产地,能达到这个产地所出产的知名农产品的应有品质。ISO认证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管理质量,表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强,有利于预防生产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但与营养价值没有关系。

  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查询各种认证标志的图形和具体意义。一般来说,在其他指标相同的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

  此外,还有很多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比如产品的执行标准号,产品的食用说明,食物过敏原信息,产品的产地等。产地不同,环境质量就可能不同,食品的安全性和感官品质也就不同。标准不同,产品的品质也就会有很大差别,比如纯酿造醋和配制醋的执行标准号就不一样。只是,这一点普通消费者恐怕比较难以了解,需要有食品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

  不过,产品的食用说明还是很有价值的,有时候不看说明凭经验来食用,有可能会给自己找来麻烦。比如包装上明明写着,一小包五香调味料用于5公斤肉类的调味,而消费者很可能把它倒进只煮着一只鸡的锅里......那汤的味道就可想而知啦。

  食物过敏原也很重要,虽然大部分人并没有明显的食物过敏,但对少数人来说,含有过敏成分很可能会让他们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食物标签中推荐标示可能引起食品的过敏原食材,包括花生、坚果、大豆、牛奶、鸡蛋、甲壳类、鱼类、面筋蛋白(麸质)等。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成为选购食品的大行家,那么我国的食品的整体品质也会越来越高。

  (编辑: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