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

清明,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来历也颇多。据史记记载:“晋文公即位之初,以寒食节为重,令士大夫寒食节期三日,即今日之四天。”在此节日内各地都要进行祭扫祖先活动。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生活习俗的一种延伸和转变,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

1、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火、寒社、食古等;是中国古代寒食的节日。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以寒食节为始、至唐为盛,在中国北方及南方均有寒食节习俗。寒食节是一个禁火日,这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面条)。直到唐朝以前,寒食节还没有实行宵禁制度,直到宋朝后才恢复了寒食制度。

2、祭祀祖先

清明节在秦汉以前,属于公历节日。清明祭祖在秦汉以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唐代以前的寒食诗中已有记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纷纷”是说扫墓是对先人的祭奠,雨不停,人们要“断魂”;而“清明时节雨纷纷”,是说扫墓之后会有一段时间不下雨了,雨水会冲刷掉墓穴中的墓草和树木上的水分来保证墓碑及墓内坟墓的干燥和洁净,人们在扫墓时也不会将食物随意地放在墓穴中吃掉。因此,扫墓祭祖是一个十分庄重肃穆的祭祀活动,后来也渐渐演变为民间普遍的风俗。

3、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大的变化,到了宋代,它又由寒食节演变而成。寒食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定节日的日子之一。寒食节时要禁火饮食,以防寒食节时令之物“冷食”流入人口,故有“寒食节不禁火”、“清明节禁烟”、“清明禁采野花”等说法。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主要起源于周代早期时期。到了战国时期至秦时代的列子·汤问中就已经出现了“清明”一词——周礼篇第十三“阳春”篇第二百六十五条:“上春日……祭告山川草木之神以备化育万物……使人于清明时省恶扬善,教化四方,厚加祀之”。至唐时期开始将清明节固定下来,唐律疏议第九十三条:“宋律:‘三月三日禁烟火’、‘四日止放焰口’等规。”至此清明才真正被确定下来。

4、清明节有“踏青”和“荡秋千”两种习俗

“踏青”是清明时节人们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古时,南方之人以踏青为名,其实并非真正的绿意盎然。唐代以后,北方流行荡秋千、打马球以示卫道的习俗。清明节前三天举行荡秋千节。据说秋千能够使人和鬼都能互相交流想法和经验,从而达到“清明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效果。所以宋代以后,清明节才有“踏青”的习俗;明代更是从这天起,就有祭祀祖先、全家总动员集体出游的习惯了,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