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很世故什么意思 | 一个人世故圆滑的表现
[ 红豆博客 ] 人在社会漂,哪能不挨刀。
人如果太世故,容易伤人;
如果不懂世故,则容易受伤。
所以你所需要的,是恰如其分地“世故”。
——国馆君按
我们为什么讨厌世故?
世故,是一个让人听着不怎么舒服的词。在人们眼中,它也许是圆滑,甚至是狡猾。
《红楼梦》里的凤姐就是一个世故之人。同样是看戏,凤姐之一个说“这小戏子看着眼熟”,专要引旁人去取笑黛玉;在铁槛寺弄权,要帮别人却先伸手要了三千两银子,嘴上还说只不过是给跑腿的小厮们做盘缠;得知丈夫偷娶尤二姐,她就用花言巧语把情敌骗进大观园,最后居然逼死了对方。
世故,意味着斤斤计较,尖酸刻薄。
所以,我们会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成为一个世故的人。
你所谓的不世故,也许只是“不通世故”。
很多人都喜欢所谓“不世故”的人。天真烂漫、出淤泥而不染,是我们对“不世故”之人的褒扬。
然而,如果真的有一个“不世故”的人做你朋友,你也很麻烦。
写过《呼兰河传》的萧红,也许是最有资格被人视为“不世故”的人了。她的笔调流露着童趣天真,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然而可悲的是,现实中她似乎真的长不大。她逃婚,追求心中的自由,但她后来却只能依靠一个又一个男人,一次次怀孕又一再弃儿。她的“不世故”与天真,是连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保护不了。
鲁迅妻子许广平怨她,说她总不请自来,一坐就是半天,打扰了鲁迅休息。她的“不世故”,恐怕是一厢情愿地只顾自己。
“不世故”的人,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幼稚,是连生活都过不好的“不通世故”。这样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状态,真的是人们应该羡慕的吗?
恰如其分的世故,是成全别人,方便自己。
真正成熟的人,其实都带着“世故”的成分。对“世故”一词的解释,更佳范例莫过于《红楼梦》中那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不是生活在虚空中,总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凤姐式的过于世故,以及萧红式的不通世故,都没有平衡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而能得真正的“世故三昧”者,非薛宝钗莫属。宝钗的“世故”堪称是教科书式的完美。
注意说话,不该说的不说。贾家听戏,史湘云脱口而出说小戏子“像林姐姐”,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她顾全的是黛玉的颜面。
放下自我,顾全大局。大家长贾母过生日,宝钗点的都是热闹的戏、软烂的菜,顾全了老人家的口味。
急他人之所急,助其成事。史湘云一时冲动要请吃饭,钱其实全部都是薛宝钗暗中出的,顾全了湘云本就囊中羞涩的荷包。
宝钗的“世故”让人感到舒服,贾家上下无论主仆都很喜欢她。
凤姐式的世故,是机关算尽,眼里只有自我利益,不管他人死活。而宝钗式的世故,是成全别人之余,方便自己,尺寸拿捏恰如其分。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因此,掌握恰如其分地“世故”,也许是一个人成熟的更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