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融侨中心:对话过去与未来,A.F.A唤醒城市自然与人文_设计动态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时代的更迭下,如何让老建筑与城市中的人产生更好的交互,与自然更为融洽共处,与新生的建筑产生一脉相承的连接?是项目开发者与设计者们所思考的。即将于上海红坊文创园和上钢十厂原址基础上落成的城市综合体A.F.A上海融侨中心,在对于城市更新的探索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它可以承载记忆,更可以指向未来。
A.F.A整体效果
回溯与衍生,新与旧的碰撞和衔接
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写到,“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不一味追求全面与一致,也不必一味求崭新,在“城市更新”这一大的现实背景下,让更为多样的文化与时空下的建筑,百花齐放,让城市展现出自己的风格气质。
A.F.A整体效果
对于A.F.A而言,丰富的历史背景让它天然拥有文化创意的基因与特定年代下的精神风貌。项目三大板块中的ROJO所在建筑,即是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第十钢铁厂的厂房,它在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整个城市综合体的中心,围绕其而产生购物、办公、艺文活动和绿色生态等等内容,体现出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负责本次项目综合体设计的三菱地所,将商业空间部分的裙房与ROJO所在的文保建筑共同围合,新旧的衔接下,形成宜人的街区内庭院。面向内庭院的部分,伴随裙房层层退台,建筑在内庭院中与人更为亲近,而又不乏舒展的空间感受。靠近公共通道一侧的裙房以及简洁的设计与相对的独立办公楼达成尺度与节奏上的和谐。同时,裙房的流线设计以及2、3层的幕墙设计,更是顺应着人流以及视线的走向,引向内廷。
ROJO与商业空间效果图
体验感与参与感下的建筑新生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曾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文物保护建筑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故事,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底蕴。如此,在A.F.A这一项目中,文保建筑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世界著名建筑师、最年轻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西泽立卫担当项目文保方面的设计,更是让它多了不少值得关注的理由。
鉴于ROJO所在文保建筑的特别“身份”,设计中需要以《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要求为依据,即“建筑的主要立面、主要结构体系、主要空间格局和有价值的建筑构件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适当改变。”因而在整体建筑方面,文保建筑的立面被进行保护修缮,恢复高窗、修复清水红砖墙面,同时也保存墙面的色差,保留历史印记。在位于东南侧立面处,附属建筑体量被保留,低位立面中非历史原物的部分进行了适度改造,延续工业建筑序列感。
ROJO整体效果图
东南侧立面效果图
在建筑内部,原有的厂房空间格局依旧延续,而部分影响空间完整性的结构,被最大限度控制。考虑到原建筑的厂房属性,项目保留了与生产工艺相关的建筑部位及构件,如:淬火池、钢屋架/钢骨混凝土屋架、钢筋混凝土柱等,并对原有结构进行了加固。
ROJO内部效果图
ROJO内部效果图
除了对于老建筑的修缮,西泽立卫在这次的设计中,将“强调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这一设计原则展现于A.F.A的文保项目中,并通过“透明”的大量运用,加以彰显,让新与旧的建筑更好地互动相连。
相对于整个项目北部的高密度开发,场地的南部却是以一个大型开放空间所呈现的。作为文保建筑的ROJO横亘于此,成为一个地标。如何更好地凸显出老建筑的特色,同时又能让其真正和当代人的生活相连?对此,西泽立卫以一个公园的形式呈现文保建筑前大片公共空间。
树木和绿植轻轻环绕,一个新的建筑立于道路与文保建筑之间,在结构上,这一通过开口方式展现的建筑,并使得阳光、风和绿意可以进入,它如同一个露天凉亭,由一个中心花园引导并吸引人们进入和穿过。
文保建筑与新建筑效果图
这个独立的曲面混凝土结构建筑,塑造了一个未来可以被人们所使用的聚会所在。自由的三维曲面,配以四个落地点,同时,这四个点通过后张拉力和拱形系统彼此平衡,使这一结构可以独立站立于场地,并无需任何支柱。玻璃幕墙及曲面造型,提供多角度的视线通透性与流线穿越性,减少对历史建筑的遮挡。
这一建筑轻轻地坐落在场地中,亦衬托历史建筑的砖砌立面,二者新旧对比,遥相呼应。巨大的屋顶吸引人们进入其中,享受阴凉,休息和停留。
西泽立卫希望通过创造这样一个对周边环境开放互连的结构,引导人们去自由穿行其中,这个开放的公园,舒适、透明而清新。
文保建筑与新建筑效果图
对于一块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土地,A.F.A在规划设计中,并未完全将其商业经营层面做最大化的开发,而是将其作为一个艺术品一般,打造了一个在城市中心里的艺术化公园。在这里,你可以阅读半个多世纪前这里的峥嵘风貌,亦可以找寻到这里之所以有着文化艺术底气的由来,更可以穿行于过去当下和未来,享受片刻的舒适和纯粹,这是这座城市综合体带给城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