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部分地区,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而一到冬至,我国南方地区都会煮上汤圆,正所谓吃了汤圆,就会年长一岁。这样的说法,到底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早起开始忙活,和面,剁馅,调拌准备包饺子,气氛隆重不亚于过年。那时候生活清苦,馅料可没有现在丰富,清一色的白菜,豆腐,粉条,见不着肉腥,但吃得依然香甜。直到现在,有时还怀念白菜豆腐馅的饺子,正如作家阿城所说的“蛋白酶退化到了最初阶段,想吃小时候的东西",这是老了的标志,更是思乡的情绪。

  《黄帝内经》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补益气血,为人体提供后天水谷精微。根据国内饺子馅调制方法的不同,也出现了中原饺子、南方饺子、东北饺子等不同的派系。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分成水饺、蒸饺、煎饺、炸饺、烩饺等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产地分成中华饺子、俄罗斯饺子、日本饺子、意大利饺子等。体现的是纷繁复杂的物质,是丰富多彩的文化。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冬至吃饺子虽流传至今,但已然少了从前那般轰轰烈烈。工作繁忙,也不必亲自动手,小区门口的饭店早已打出红色的招牌,亦或是手指动一动,热腾腾的饺子就被快递小哥一路小跑送到,方便迅速还耽误不了享用,只是冬至缺少了全家动手包饺子的热闹场面,多少有些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