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三种境界(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


  这是引用的我国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话。  其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一种对象化的态度,认为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彼此判然分明,僵硬对立,这是世俗的看法与境界。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将彼此的二元对立给破冰了,强调了山水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即这个世界(景色、视域)是山与水共同构成的,其中彼此交融,缺一可,不是机械的组合,没有了山的水(单纯的水)不是山水中的水,没有水的山(单纯的山)不是山水中的山。这用于社会中的“我与你”的关系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是对之一种主客对立态度的否定,以否定形式表达一种主客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有很高深的超越智慧与辩证法思维。  第三种思想不能针对之一种单看,而应置入整个体系中看或针对第二种态度来看,即第二种态度有可能会使人的自我(或者说山水的个性)消弭,如果停留在第二种认识(否定性认识)的话,就会丧失主体性与确定性,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因此禅师进行了否定之否定,肯定了山水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与客观性,既防止了虚无与相对的产生,又因为已经经过了否定性认识的超越,不会在机械地坚持主客对立的观点。这种观点既与主客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相通,又坚持了对个性与自我的肯定,这确实是人生很高的境界。  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于人生,而且对于解决当今全球化与文化保守主义(本土化)的矛盾也很有启发,楼主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和探讨。  如果楼主想了解更多关于这种境界的问题,可以参看日本当代禅学教授阿部正雄的《禅与西方思想》和北大教授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之一篇第九章《论境界》),那里的表述可能更系统也更生动。  

禅的三个境界


   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更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之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简单说一下,就是,1 肯定。2 否定,3否定之否定。  好似1 ,3一样,其实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如何理解的三层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1、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三句境界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怎样才能达到坐禅的境界?


  宣化上人开示:   坐禅,坐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远无其物的时候,就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样了不起。或者坐一个钟头,或者坐十个钟头,或者能坐一个月,甚至能坐十个月,这不过是功夫有点相应的现象,得到一点轻安的境界而已。经过轻安境界之后,继续参禅,便到初禅的境界。   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离生喜乐地打坐时,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好像乌龟在冬季的时节,把头缩回壳内,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这是冬眠现象。参禅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时,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不可打妄想:‘哦!没有呼吸啦!’这个妄念一生,马上恢复呼吸,不可不慎;否则,失去机会,必须再重来。   由初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二禅天的境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定生喜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断绝,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由二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三禅天的境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粗的欢喜,尚有细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在离喜妙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脉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样。这时念停止了,没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没有氧气,停止循环,所以心脏不活动,没有脉搏。这时,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譬如呼吸是风,脉搏是浪,心念是水。没有风,就无浪,水自然平静,所谓‘风平浪静’,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形,在定中是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断气。可以随时随地恢复呼吸和脉搏的正常活动。   由三禅天精进禅定,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就是舍去三禅的妙乐,心念清净。气停止,脉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这时清净本来妙真如性现前。这种境界,不可认为了不起,这不过是四禅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证果的现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为还没有断欲,如果勇猛精进,修外道邪定,则进入无想天,受快乐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则进入五不还天,这才是证果的境界。   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涅槃。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   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罗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  

佛说有戒.定慧三种境界,那何为静,生活中又该如何做到这三种境界?;


  佛教;戒、定、慧是修行有成的必要基础  而且这三无漏学是相辅而行缺一不可  认真修学佛法的人一定会达到---宁静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戒、定、慧?  认真做好当下事,保持心清晰不瞻前顾后戒、定、慧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