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由来
川剧,简称川、滇,又称川剧、滇戏、红戏,为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蜀”,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方言地方戏曲。川剧历史悠久,流行于四川省及周边部分地区。川剧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后期川西一带流行于巴蜀广大地区的民间小调及昆曲之发展衍化而来;明末清初,开始由四川走向了全国,并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剧种之一。蜀道难:“今之天下戏也”:川戏原名为川东地方小调,源于四川盆地,明清时期由广东移民入川后形成了一种深受欢迎的大众戏曲形式。清乾隆年间,“戏台八景”中所指的“戏台”即指川东一带流行已久且逐渐发展成熟到最大规模的戏曲舞台。
1.川剧历史
民间传说,当年南宋的词人陆游曾来到川蜀,由于他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这些地方风俗非常熟悉,于是他用词写下了一首上太和堂之曲:“万里逢明都,三川出才子。黄巢为绿林,乱云蔽日月?”可见当时川剧的兴盛。元代开始的时期,川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南方士大夫与民众的欢迎。明代中叶后,由于昆曲发展衍化而来且在四川有了更广泛的流行范围,特别是成都一带(即今巴中、达州、广安等地)昆曲已开始形成。当时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川剧的有趣故事(如明朝时西厢记、贵妃醉酒)。
2.川剧剧目
川剧自创立以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红楼梦、白蛇传、汉宫秋、水浒、西厢记、桃花扇等戏为代表的剧目。同时发展了大登殿、梁祝等小戏。而川剧剧目中又以剧目数量和质量最为重要。川剧剧目的数量上有大量历史、神话、传说及现代剧目如红灯记、白毛女等。但戏曲作品中大量非经典如唐明皇、三国等却有较多流传。
3.川剧艺人
清末民初,川剧艺人有四大流派:红派、白头派、高派。其中,以红派为代表、白派为基底(亦称“四门腔”)的川剧艺人群体规模最大。其主要成员有川剧艺人王明堂、何正平、刘开富、罗元章、罗福卿等人人。其中王明堂、罗元章是王明堂之子。川剧艺人大多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妇女(除少数为少数民族)入川时带到北京形成的移民群体。
4.川剧演出
清嘉庆末年时期,民间流行一种曲艺:“耍猴”。耍猴艺人多为广东人,善于模仿戏班表演程式,模仿得惟妙惟肖。故以耍猴为名。“耍猴”演员与戏班演员互称“猴”。清道光年间的四川通志记载,咸丰年间的大四川志记载,咸丰年间以前成都地区的“耍猴”主要是一种“耍猴”技艺和两种“耍猴”形式:“耍猴”演员模仿戏曲人物及各种音乐动作演唱歌曲;“耍猴”表演时有“两人为伴”或“四人为戏”。当时还称“耍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