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和故宫是一回事吗
是
1.故宫最早叫作“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
2.故宫名称源于1925年,清废帝溥仪被逐出宫之后得名;
3.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范围同原紫禁城。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牌匾,是挂在故宫最北面的神武门上,由郭沫若先生书写的,这也昭示着故宫博物院,与故宫一体、两个名称的事实。我们现在旅行去参观的故宫,门票上赫然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名称,也说明了这一点。去故宫参观,不仅是看故宫的建筑,更是参观故宫博物院内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所以说,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故宫,就是故宫博物院,只不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称呼不一样,从建成的1420年到1925年,这里被称为紫禁城,而1925年起,这里被民间称为“故宫”,而官方则定名为“故宫博物院”,这是了解故宫,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
相关内容
-
生命因你而精彩作文800字
生命因你而精彩作文800字,,“一个人总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得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郭沫若说。你如果问我,在过去十五年的岁月中,你认为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两件事。第一件是,在我不会开口说话的时候,大约一岁左右,一次与比我大的小朋友发生的故事。比那小朋友会“1”这个阿拉伯数字,是在我无意中听妈妈提起过一次后就一直念念不忘的事情。我把它称作我小小辉...
-
屈原节选听评课
屈原节选听评课,,1、《屈原》是郭沫若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一部历史剧,它借古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揭露了国民党通知下的黑暗现实,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传达了人民压抑已久的渴望自由与反抗愿望。《雷电颂》是第五幕第二场屈原的一段独白。这篇独白,一是对光明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2、一九四二年一月,郭沫若以十天时间完成了他的杰作《屈原》。《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事迹,但剧本未拘泥...
-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创作背景:《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后收录于郭沫若的第二本诗文集《星空》中,《星空》收录的作品均为诗人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高潮已过,大革命时代尚未到来,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光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烂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作者简介:郭沫...
-
天上的街市50字
天上的街市50字,,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天上街市的美丽、富足,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满,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们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努力奋斗。读后感: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
-
天上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
-
天上的街市表现手法
天上的街市表现手法,,《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织...
-
天上的街市意思
天上的街市意思,,《天上的街市》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美丽清...
-
天上的街市情感
天上的街市情感,,《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它寄托了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划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划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放号的意思是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形象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形象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歌形象特点是:诗人愿意让无数的白云“在空中怒涌”,愿意用这样的景象来传递内心的情感,他便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去如此表达。为何要让“白云”“怒涌”而不是“乌云”“怒涌”呢?或许诗人仅只是认为此句中的云象征着积极的、进步的力量,应该具有洁白的品质。这一句,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变革力量的汇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气势。《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2课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2课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二、解题1.学生展示预习内容:郭沫若先生的生平2.出示多媒体投影郭沫若(1892-1...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思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思,,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放号”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2、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背景,,创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时代背景是:作者郭沫若受到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19...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赏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
-
古代文化常识人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①称字:东阳马生君...
-
天上的街市直接抒情
天上的街市直接抒情,,天上的是间接抒情,街市是直接抒情。《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它寄托了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这...
-
屈原(节选)体裁
屈原(节选)体裁,,屈原(节选)的体裁:话剧。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