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如何表达愁的
《声声慢》词人选取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表现了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声声慢/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 (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相关内容
-
肖邦故园主要讲什么
肖邦故园主要讲什么,,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肖邦的音乐思绪永远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小屋和花园所牵引,波兰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融入了肖邦音乐的灵魂。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与肖邦的音乐和人生交融在一起,如诗如歌。作者把肖邦...
-
老师您好内容文字
老师您好内容文字,,《老师,您好!》用饱含真情与感激的语调,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歌颂老师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贡献,表达了对老师诚挚的感激与赞美。《老师 您好》是校园诗歌集,旨在鼓励在校青少年积极向上。诗集选取学校风景、在校生活、课堂教育、学生心理等校园素材,或歌颂生活,或表达理想,或思考人生,与青少年微妙的心理暗合。诗句活泼可爱,诗歌类型有古诗、现代诗。...
-
心理学与生活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简介,,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用书。但遗憾的是,由于版权方面以及一百多万字繁重的翻译量等原因,致使本书一直没有一个中译本。怀着对我国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的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作为一本...
-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塑造方法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塑造方法,,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5、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记念刘和珍君》是写人记事类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鲁迅为自己最欣赏的学生刘和珍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通过对刘和珍...
-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寻寻觅觅”等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中“淡酒、黄花、梧桐”等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3、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熟读并背诵全词,体味词的声律之美。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准确把握“愁”的内涵。情感与价值观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离乱...
-
谈礼貌课文苏教版
谈礼貌课文苏教版,,主要内容:(1)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4)通过三个事例写出了礼貌待人的好处。(5)讲了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谈礼貌》本文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所选取的事例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讲究礼貌的重要性。论证方法有: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
-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把握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作者生平简介,回顾南渡前的词作,由生活变化引出其后期创作《声声慢》二、整体感知1、听朗读2、学生齐读(思考:作者要...
-
作为生物的社会段落划分
作为生物的社会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2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 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第二部分(3~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有事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 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第三部分(11~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
-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谁的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谁的,,1、写给康桥的,也就是剑桥。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2、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
-
作为生物的社会读后感
作为生物的社会读后感,,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满了理趣。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这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上认识生物的观点,颇具独创性。作者对“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的见解并不是无端的空论,而是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思想。...
-
天上的街市面试教案
天上的街市面试教案,,天上的街市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一)选取神话传说为题...
-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自然风物的特点及内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自然风物的特点及内涵,,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段落赏析是: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文章一至三节,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2、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
-
作为生物的社会背景
作为生物的社会背景,,背景:《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作者通过透过表面现象看透生命,强调物种间内在的相似性和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类比,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做出了警示。文章结尾,作者...
-
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
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李绍明译。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3),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满了理趣。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这种...
-
作为生物的社会分段
作为生物的社会分段,,第一部分(1~2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 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第二部分(3~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有事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 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第三部分(11~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
-
理想的风筝课文教案
理想的风筝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
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心思想
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心思想,,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类比,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做出了警示。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
-
作为生物的社会选择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选择题,,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协调*,以及作为群体出现时所表现的巨大力量和智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这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