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教材分析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理解各种推理形式的推理规则,从而正确运用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实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比较探究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更清晰地理解语言中体现的逻辑。

教材分析

下面两节课我们学习“逻辑的力量”单元中“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这一部分,推理的形式和规则十分繁复,我们在课堂上时间很有限,请选择介绍几种主要的推理形式采取知识介绍,将案例以解析的方式进行讲解,掌握了这些推理形式,其他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同学们可以继续自行学习、了解。没有学过任何形式逻辑的人也能够理解,但是任何一门知识总是基于生活常识,又要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有所总结和提炼,形成一些通用的原理规律。

教学过程

一、指点迷津见真知

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生分为4组,分别完成课本中任务的1.2.4.5题,先找出前提和结论,进而概括出其中的推理形式。完成的就举手示意,最后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汇报结果。

①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明确: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

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

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

所以,我不从狗门入。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明确: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石兽要么在上游,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

不在原地,也不在下游;

所以,石兽在上游。

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这是个简单枚举的归纳推理:

结论是“物以稀为贵”,

前提是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的芦荟就美其名曰“龙舌兰”。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确: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类比推理:

前提:“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皆以美于徐公”类比“王之蔽甚矣”。

④由于前提中概括的事例过少,⑤根据两类事物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相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四、学会取舍破二难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任务的③,学生先思考看哪里是前提,哪里是结论。

③《红楼梦》第64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明确: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演绎推理,叫二难推理,它的推理形式如下:

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

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

我要么去,要么不去,

总之,皆足以致疾。

认真的学生就会发现,这个推理是由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和一个选言推理得出一个两难的结论。贾宝玉去不去林妹妹那,林妹妹都足以致疾,这就让贾宝玉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若是有学生看过《红楼梦》第64回,请学生起来说贾宝玉如何化解的。若是没有同学看过,让学生讨论贾宝玉该不该去林妹妹处,如何化解这种两难处境。引导课后去看看《红楼梦》第64回。

二、总结破斥二难推理的方法,主要有:

1.指出二难推理的前提是虚假的(或指出其假言前提不是充分条件,或指出其选言支不穷尽,比如“拿竹竿进城”);

2.指出推理过程违反了逻辑规律或推理规则;

3.构建一个与之针锋相对的二难推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见这种两难的问题,你们又是如何处理呢?生活不如意处十之八九,“熊和鱼掌不可兼得”,要学会取舍,权衡轻重,不要患得患失,一旦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