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及翻译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5、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相关内容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及原文注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及原文注释,,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一词多义1、所以(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
-
草木皆有情的下一句
草木皆有情的下一句,,草木皆有情下一句:园葵最柔弱。《种竹》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诗中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描述所种秋竹的生长情况,用以自喻。全诗言竹即是言己,稳当贴切,吻合无痕。元稹(779—831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唐代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家贫。唐德...
-
亮剑后半部分读后感
亮剑后半部分读后感,,1、李云龙几乎没有文化,性格粗暴,爱说脏话,但又极为豪迈,善于指挥,拥有天马行空般的作战想象力,他的部队在他的带领下也感染上了悍不畏死,勇往直前的气势,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李云龙直率,粗糙,无矫饰,心底透亮,有一颗赤子之心;血气方刚,男人气十足,打起仗来诡计多端,不择手段,在嗜血的拼杀中,在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要压倒一切的豪气。他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
-
阿房宫赋三四段原文
阿房宫赋三四段原文,,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心得体会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心得体会,,修身养性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一开始是抱着成就自己的目的修炼,有功利性。读了《四书五经》等,确实改变了自己。但这是一个过程,读的书经过沉淀,浸入心灵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不论能不能改变自己,多读这些书大有裨益。以我经验之谈,不要为了修身而修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体:语录体散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肯定了人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后,孟子又讨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墙之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的关系。认为侧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端”字本作“尚”,“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说文解字》)。换言之,“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这一篇,同样是孟子阐述他关于“人性本善”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他提出了一个直接论证:“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以此为据,他对“不忍人之心”展开了论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如果说,上一篇“人性本善”,孟子以人心为善作为前提,由心善而推导出性善的观点。本篇中,孟子则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从...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注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注释,,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②乍:突然、忽然。③怵惕(chù tì):惊惧。恻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⑤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⑥端:开端,起源,源头。⑦我:同“己”。⑧然,同“燃”。⑨保:定,安定。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汉语成语,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0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00字,,不忍人之心,什么意思?以前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不忍人之心“。还原《孟子》篇中所言一例经典:突见一小孩跌落井里,任何人都会立即生起一种惊骇而同情的心理情感,从而想办法去救那个小孩,在这一瞬间,人们既不会想到那样做可以获得小孩父母的感恩,也不会想由此可以博取邻里乡亲的赞誉,更不会是出于厌恶那个小孩可怕的哭...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启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启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汉语成语,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作品名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 者孟子及其学生。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内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内容,,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字词翻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字词翻译,,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2、出自《公孙丑章句上》,原文为: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翻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翻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核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核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汉语成语,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所以,从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