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反思
一、增强目标意识,提升教学质量
《亡人逸事》一文作者所选材料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但几十年的夫妻生活,锅碗瓢勺交响,琐事多多,作者慧眼独到,捕捉最能表现亡妻勤劳、淳朴,达到美的极致。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制订为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新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在备课时可谓是绞尽脑汁地挖掘这三方面的目标。
二、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在上课之前,我对《亡人逸事》的课件进行多次调整,修改。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思路、教学程序等等甚至过渡语都作了精心的考虑。可是,实际操作中,课堂中还是出现了很多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说在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个部分的内容时,之前一直考虑到这个问题并不难,想学生应该是不会又问题的。也没做多想,但是课堂中,学生偏偏在第四个部分的时候卡住了,我却连叫三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都不见成果。现在想想确实是由于心里一时焦急所致,当几个学生都不能回答时,做的不是多叫几个学生来回答,应该做到适当的引导,对这个问题在进行分析,或者就回答这个问题的技巧讲解。由此我懂得在课堂中除了关注课前备课所制定学习目标外,还应特别注意预设之外的一些课堂表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又例如,让学生在文本一下细节描写背后加上一些抒情性话语。结果好多学生加的评价。没有搞明白什么是抒情性话语,这也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应该先做个示范让学生了解,然后再让学生去做。
同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尽可能少把答案打到ppt上面。语文学科本来就具有主观性、人文性,所以,语文答案也不应该要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千万不要强迫学生答案一定要达到教师所规定的标准答案,那样学生会成为教师的复制品。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多维理解,进行双向的对话,认同并赏识学生的理解和答案,同时学生也认同和赏识自己的老师。
三、适当的创设情境,引着学生走入课堂。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此,我颇下了一番工夫。导入部分,我以孙犁夫妇的一张合影引入,让学生进入情境。分析结束之后,再次打出这张照片,以充满感情的语言总结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在课堂中也要适当的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融入课堂本文,进行更好的教学。
总之,这堂课我懂得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