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而的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相关内容
-
寡人之于国也第五段
寡人之于国也第五段,,《寡人之于国也》第五段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第五段开头的两个分号,连接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内部又有两个分句,而且后面的句子结构完全相同,都是“……不可……也”这个结构。这种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近似的分句组成的一组句子,就叫做“排比”。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
鱼我所欲也中本心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中本心的理解,,“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第一段先用比喻提出论点,再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分析阐释,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善心,之所以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没有失掉“本心”。第二段孟子又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失去“本心”之举不可为,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就是“义”。在孟子看来,一个人认为“义...
-
鱼我所欲也中本心指什么
鱼我所欲也中本心指什么,,鱼我所欲也中本心指羞恶廉耻之心。《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战国时期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
-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启示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启示,,我们都是能思想的苇草,苇草是脆弱的,但思想却是强大的!我们是强大和脆弱的结合体,将这两个相互对立而又有机统一的矛盾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之感。是强大的思想赋予我们脆弱的生命以不朽的灵魂!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茫茫的宇宙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深邃的思想星空。体现了人的本质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没有所谓“芦苇”这个载体也就没有所谓“思考...
-
齐桓晋文之事和子路曾皙对比
齐桓晋文之事和子路曾皙对比,,《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两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如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因论说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如孔子重视“为国以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就整体而言,两篇文章爱“民”望“治”,重“王”轻“霸”,推“仁”讲“礼”,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其中的许多论断至今仍为人们认可、重视。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
-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六十四章,,1、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心得体会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心得体会,,修身养性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一开始是抱着成就自己的目的修炼,有功利性。读了《四书五经》等,确实改变了自己。但这是一个过程,读的书经过沉淀,浸入心灵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不论能不能改变自己,多读这些书大有裨益。以我经验之谈,不要为了修身而修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这一篇,同样是孟子阐述他关于“人性本善”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他提出了一个直接论证:“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以此为据,他对“不忍人之心”展开了论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如果说,上一篇“人性本善”,孟子以人心为善作为前提,由心善而推导出性善的观点。本篇中,孟子则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从...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0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00字,,不忍人之心,什么意思?以前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不忍人之心“。还原《孟子》篇中所言一例经典:突见一小孩跌落井里,任何人都会立即生起一种惊骇而同情的心理情感,从而想办法去救那个小孩,在这一瞬间,人们既不会想到那样做可以获得小孩父母的感恩,也不会想由此可以博取邻里乡亲的赞誉,更不会是出于厌恶那个小孩可怕的哭...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启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启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核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核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素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素材,,不忍人之心,什么意思?以前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不忍人之心“。还原《孟子》篇中所言一例经典:突见一小孩跌落井里,任何人都会立即生起一种惊骇而同情的心理情感,从而想办法去救那个小孩,在这一瞬间,人们既不会想到那样做可以获得小孩父母的感恩,也不会想由此可以博取邻里乡亲的赞誉,更不会是出于厌恶那个小孩可怕的哭喊声...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不忍人之心,什么意思?以前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不忍人之心“。还原《孟子》篇中所言一例经典:突见一小孩跌落井里,任何人都会立即生起一种惊骇而同情的心理情感,从而想办法去救那个小孩,在这一瞬间,人们既不会想到那样做可以获得小孩父母的感恩,也不会想由此可以博取邻里乡亲的赞誉,更不会是出于厌恶那个小孩可怕的哭喊声...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翻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默写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默写,,问题: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3.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4.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儒家思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儒家思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