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学校二次备课

  一、从题目入手。《花的学校》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两篇课文课题有什么不同?

  二、从内容入手。初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场景,并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语句。

  三、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试着仿写。

四、活学活用,补充课后题的句子。

从语文的教学来说,一节课听、说、读、写,都有了,可课却上不来。第一板块,孩子们比较顺利地找出了两个题目中的不同之处,活跃的气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是第二板块中,孩子们却打车了。学生读完之后,我先引导孩子们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写了哪几个场景?接着问孩子们《花的学校》又写了哪些场景?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可是班上没有一人举手。无奈之余,我便在班上挑了一个平时勤动脑、爱思考的孩子,鼓励他来回答。他慢吞吞地站起来,一脸无辜又迷茫的神情望着我。看到他的表情,我连忙示意他坐下来。      这次我自己亲自示范朗读,并且让孩子们,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和其他同伴儿正在学校里一起欢乐。我记得王崧舟说过,阅读所有的文学作品,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就是,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放进去以后,身临其境、切身体察、感同身受、产生共情、产生共鸣。

我接着让孩子们重新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认真地读,投入地读,深情地读,想象地读。“老师,我们好像读明白了。”孩子们满脸笑容地说。一节课就在这样的朗读声中过去。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是老师们公认的效果最差的一节课,因为马上就放假了,孩子们很浮躁,心早已飞到了家里。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只要课堂气氛足够好,他们的心照样能拉回来。一上课,我领着孩子们简单回顾了一下课文内容,便在白板上直接出示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我深情地朗读一遍,孩子们静静地听。接着我又深情地朗读,让孩子们一边听的同时,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把孩子们真正带入到情景当中。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这时孩子们真正投入进去了,话语也滔滔不绝。通过两者对比,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拟人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