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后唐庄宗李存勖失败的原因

一、李存勖角色转换的失误

按照传统史家观点,李存勖称帝后志得意满,耽于享乐,故而亲近伶人,疏远将领。但倘若仅仅如此,又为何会引起后唐将领的集体不满?况且,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李存勖灭梁后,紧接着又攻前蜀,之后平潞州之叛。论天下形势,远未到抛弃将领的地步。

但自从称帝后,李存勖明白他需要进行角色转换,从军事统帅转变为政治领袖。如此一来,李存勖便要着手开展历代皇帝所努力办成的事:中央集权。

这就能理解为何李存勖称帝前后判若两人了。若是军事统帅,需要充分发挥麾下将领的能动性,不可过分集权,更不能弄僵了和将领的关系,这点李存勖在当晋王时做得很好。但如何当皇帝,李存勖真的不清楚。

李存勖清楚一点:他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或许他明悉人性,知道很多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如今大家共同仇视的敌人后梁没有了,后唐政权也就随之失去了团结的外因。而经历了唐末以来的乱世,李存勖也不敢信任武将。

但是中央集权有一套方法,需要施巧劲慢慢地扭转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将领的力量对比。首先,皇帝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禁军,使自己的嫡系力量能对其他将领形成优势。其次,在权力调整中要尽可能满足将领的需求,不过分损害将领的利益。

反观历史,第一件被后来的唐明宗李嗣源做了,第二件则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李存勖的手段就拙劣多了,他直接无视将领们的功劳,敢有不服的,杀了便是。吝啬不给好处,又时不时起疑心,功臣们不寒心才怪。一旦老将们感觉到李存勖将要动手的危险,一场大乱就无可避免了。

二、宠信伶人,以内制外

前头说了,李存勖不信任武将,但他必须再找出一批新人来排挤老人,这时伶人们就入了他的法眼。和凶悍的武将比起来,伶人们当然可爱多了。伶人和他关系亲密,是他信得过的人,因此,李存勖不但宠着他们,还委以重任,任由他们打压功臣。

后人读史,总觉得李存勖是昏庸,被伶人蒙得团团转,实际上他怎么会不知道?这就是他特意安排的,不是听戏听嗨了。李存勖任用伶人为刺史,给他们任意进出皇宫、面见天子的特权,明显是培植伶人的政治势力。

其实伶人们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诸如伶人景进,李存勖就通过他打探朝臣言行,甚至经常“下访基层”,到民间探听消息,文武官员都对他忌惮三分。其实,如果不是过激的行动引起军队反叛,唐昭宗用伶人控制朝廷还是成功的。

而与伶人类似,李存勖对宦官和后妃也很纵容。李存勖称帝后,下诏搜罗大量散落民间的前朝宦官,并恢复了唐朝的宦官监军制度。宦官与武将相互牵制,矛盾极深。郭崇韬就曾告诫征蜀的太子李继岌,要他日后优遇士族,不仅罢黜宦官,就连骟过的马也不要骑。

刘皇后也成了李存勖填补权力空缺的力量之一。刘皇后曾认大臣张全义为义父,用意即是笼络人心。之后名将郭崇韬之死,就是刘皇后与宦官联合构陷的结果。

三、矛盾的总爆发

郭崇韬之死与魏州兵变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后唐在三年多时间里积累的矛盾瞬间爆发,令李存勖死于非命。

先说郭崇韬之死。郭崇韬是后唐名将,屡立奇功,但性格耿直,注定是无法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自保。郭崇韬清楚宦官的威胁,于是主动请求参与攻灭前蜀,希望日后依靠军功压制宦官。但李存勖本就猜忌功臣,因此宦官与刘皇后合谋构陷使李存勖成功中招,最后在刘皇后的擅自命令下,郭崇韬冤死于成都。此事使功臣良将寒心,更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疏离了君臣关系。紧接着,魏州兵变成为动乱的导火索。魏州兵即是后梁时期的银枪效节军,朱友贞分裂魏博时愤而投晋。银枪效节军也为李存勖立下巨大功劳,也同样不被李存勖信任。后唐建立后,银枪效节军被李存勖调往瓦桥关戍边,戍边结束后令他们留屯于贝州,迟迟不肯调他们回魏州。

李存勖如此布署,就是出于对银枪效节军的防范,尽量使他们远离大本营,以免形成藩镇势力。但长久不能返乡,使他们难以接受,在军士皇甫晖的号召下,魏州兵变爆发,银枪效节指挥使赵在礼在众人胁迫下宣布反唐。李存勖闻讯,令李嗣源前往平叛,但由于李存勖已不得人心,众将反而同情叛军。李嗣源本无反意,但最终在众将压力下与叛兵合流,并被推举为主。李嗣源的叛变使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最后,郭从谦给了李存勖致命一击。听闻李嗣源叛变,李存勖又恢复了从前的血性,率兵御驾亲征,但行至半路,李嗣源已攻取汴州,李存勖只得逃回洛阳。此时,李存勖军中逃亡严重,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溃。此时,郭从谦发动兵变,焚毁兴教门攻入皇宫,李存勖中箭伤重不治。史称“兴教门之变”。由于郭从谦是伶官身份,故而兴教门之变成为了伶官不可靠,甚至恩将仇报的证明。但事实上郭从谦与郭崇韬、李存乂关系密切,而这二人都是被李存勖冤杀的功臣,故而郭从谦兵变也是实属正常。李存勖既冤杀功臣,又对与功臣相交甚密的郭从谦毫无防范,真可谓是毫无政治头脑。

总结:李存勖之所以在称帝后迅速走向败亡,是因为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不得法,采取了过激手段,最终惹得众叛亲离。在缺乏嫡系力量的情况下,李存勖贸然行动,又让宦官、伶官等参与政治,使后唐迅速陷入混乱。幸而此后李嗣源迅速控制住了局面,后唐又迎来了一段鼎盛时期。